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几点认识

作者:李立国




  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大国。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考虑高等教育的整体战略问题,发展高等教育的多元化结构与多层次、多类型定位,使不同的大学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各个高校也正在认真思考“办什么样的高校”和“怎样办好这样的高校”两个根本问题。大多数高校提出了特色化的战略选择。各高校在办学中强调特色意识,加强特色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定位、办学特色、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办学特色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内涵,高校间的不同与差异并不等于特色,要防止将其“泛化”、“庸俗化”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样的哲理一样,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所高校。与其他高校的不同之处,不能全概括为特色。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北大有“一塌(塔)糊(湖)涂(图)”,这是北大所独有的,难道这能称得上为北大的办学特色吗?肯定不能这样认为。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所指出的,办学特色是与高校的职能,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密切相关的,即主要是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特色,而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如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内部治理结构创新,办学条件的独特之处,以至于地理位置,与政府的关系等,都不属于高校办学特色的范畴。故我们在谈及办学特色时,要防止把特色当成检验高校发展的“一个筐”,防止把其“泛化”、“庸俗化”。
  
  二、特色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
  
  大学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所包含的内容是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是办学所需的共同的基础,是最一般性的东西。我们经常看到,有人讲世界一流大学中,有些大学学科并不齐全,如普林斯顿大学没有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等,经常提到规模较小但实力超强的大学,如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巴黎高师和伦敦经济学院。但这只是少数个案,并未反映出共性的方面。当然,不同的学校会有自己的特色,但特色是建立在一般的基础之上的。我国学者曾对30所世界著名大学的学院设置频率进行了分析,发现有8类学院的设置频率超过50%,其中理学院(100%)、文学院(96.7%)、工学院(83.3%)、商学院(83.3%)、法学院(73.3%)、医学院(70.0%)、教育学院(50%)、建筑学院(50%),充分反映了这些学院设置的普遍性。同时,大部分著名大学也设有特色学院,如哈佛大学的政府学院、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化工学院等。特色学院虽在每所大学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学科优势明显,通常是该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权威。上海交通大学2004年版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亚洲地区的20所顶尖大学中,日本有9所,澳大利亚7所,此外有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汉城大学和我国台湾大学等。20所大学中,除东京工业大学学科领域较狭窄外,其他大学的学科较为齐全,属综合性大学,既足以向学生提供全面的均衡教育,也可以促进跨学科研究。
  
  三、学校办学优势会形成特色,但特色并不等于优势,特色与学科的综合化并不矛盾
  
  在谈到办学特色时,许多人把它等同于企业发展法则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这句话是企业竞争的法宝,如浙江省许多企业,靠生产纽扣、领带等单一物品而成为大企业,但这一条却不适用于大学发展,并且从根本上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的办学规律。因为大学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科研院所。企业可以靠生产经营一种产品发展壮大,科研院所可以以一个学科专业为研究方向。但是大学却不能只办一两个专业。在欧洲的德国、法国,虽然科研院所研究实力很强,但他们都必须与大学联合招生研究生,因为大学具有多学科的学习条件和学校文化的氛围,而研究所却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我国大学一般把保持与发展优势学科作为创特色的基础,这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我们不能把创特色等同于创建优势学科,因为大学不是单纯的研究机构,大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科研皆是为这一核心任务而服务的。培养人才单靠优势学科是不完全的,而必须有比较齐全的学科设置。因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在科技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才流动越来越快的情形下,一专多能、综合知识和素质强的人才能够更好适应时代不断变化的要求,因此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才,而专业化学科布局的大学局限于较少的学科领域,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适应而窄,迁移适应能力差。为了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大学应以综合化为主。钟秉林教授认为:“大学的综合趋势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学科综合化这种大趋势决定的。只有加强综合化,学校的科研水平才能提高。综合化的培养氛围对于学生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完美结合中得到提升。”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C.列文提出应有尽有重新认识和利用学院、系和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耶鲁大学的院系不是孤立的,他们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互相给予力量和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中,跨学院跨系的教师聘任和学科专业经常能够为整个大学产生额外的利益,在学院和系之间的交叉点配置资源对研究学问、教学和更广的社会产生强大的影响。”
  对于一所大学来讲,如果没有优秀学科,学校就很难形成特色。而如果在创特色时只注重优势学科,这样做也不会形成特色。大学发展要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尊重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真正定位于教育规律去创学校的特色。
  
  四、特色是在竞争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与时俱进地发展与完善
  
  特色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习和模仿他人的结果不是特色。特色是创造的结果。我们不能把差异理解为特色,差异并不代表特色,特色形成于竞争之中。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堪称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典型,因此在美国有各种关于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标准,包括具有权威性的卡内基分类标准。由此,3900余所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被分成若干类别。这些分类标准也被我们引为借鉴。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是,在美国是先有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后有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标准,而不是先有分类标准然后按这种分类来办学。换言之,分类标准是一种归纳的结果而不是演绎的体系,更不是指导或限定各个学校发展的“办学原则”。我们常常希望通过“指定”,并要求被指定的学校各安其位,来失去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这在事实上是很难办的。
  马丁·特罗对于高等教育竞争中的多样化趋势与“院校趋同现象”作过如下阐述:“高等教育的竞争一方面越来越导致多样化,另一方面又越来越导致同一性,这确实有些自相矛盾。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部门内部的院校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的成果不同,同时由于地位较低的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部门,在同其他院校竞争时为了在市场上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