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探索柔性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仝兴华 刘衍聪
1.实施柔性培养需要对教育资源整合利用
实施柔性培养必须保证学生选有方向,选定的方向教育质量有保障,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现有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实施柔性培养,必须对有限教育资源整合利用。教育资源整合就是围绕一个共同的办学目标,把学校内部彼此关联而又相互分离的资源和条件联结在一起,涉及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对专业建设实行整体、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依托优势学科和强势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整体的专业建设水平。另外也需要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制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选择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一切本着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办教育。
2.实施柔性培养需要探索适合本校情况的导师制模式
导师制是与学分制相适应的一种学生培养模式,是为了减少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盲目性,但是考虑到目前高校扩招、生师比加大、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我们应该探索实行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导师制。在导师的人选方面可以扩大比例,凡受聘任课的全职教师都应该有义务、有机会担任本科生导师,生师比偏高的院系也可以聘请公共教学部、研究所的教师担任导师,高年级学生甚至可以跨院、系、所聘请导师。导师要按照教学计划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个性化地选择学习方向、选课,密切与学生的联系,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3.正确处理好柔性和刚性、突出专业特色与强化基础的关系
柔性培养使得学生对课程、对专业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增大,但这并不是放任自流。柔性培养的“柔”主要体现在选择度上,考虑到了学生有多种多样的需求,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潜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刚”主要表现在学习标准方面,我们并不否定学校的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和规定,只要学生选定了某一个课程模块或某一个专业,就需要严格按该模块、该专业的学分要求进行学习和审核。柔性培养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是刚性与柔性的互补。
柔性培养既要强调基础教育,又要重视专业教育。在一所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里面,专业教育是必须的,柔性培养不是不要专业,而是强化学生对培养方式的选择,强化学生在课程选择、专业选择上的主动性,缩短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周期。柔性培养既要加强基础,也要保持专业特色,进一步界定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加强专业教育,提高专业属性。
柔性培养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改革工程,目的就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使学校教育成为一个“柔性”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柔性培养”的教育理念,按照因校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做好柔性培养各个方面的配套管理与改革,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构筑柔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