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TQM与高等学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作者:纪洪波




  一、TQM理论与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英文缩写为TQM这个名称,最先是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的著名专家菲根堡姆提出。它是在传统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现已成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科学,是目前广泛流行于西方社会许多领域(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它最早应用于商业和军事领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这种理论开始被普遍地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并对不断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TQM的基本特征是全面性、系统性和发展性。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与传统质量管理的概念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更注重从“全面”的意义上对质量加以界定。全面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全面质量管理涉及每个过程,二是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到每一项工作,三是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到每一个人。系统性是指TQM把管理对象作为一个由大大小小的系统组成的整体来看待,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必须处理好各系统内部及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发展性也称之为动态性,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观念是及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和顾客的需求调整目标和策略,从而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度关注顾客利益的原则;承诺不断改进质量的原则;坚持决策科学化的原则;尊重客体存在的原则。
  高校培养人才和企业生产产品虽有本质的区别,但也有相似相通之处。以TQM理论为指导对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着一些与传统的职能结构企业相似的问题,如教育观念还没有完全实现“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学生是直接客户、社会需求是间接客户)为中心转变;教学质量管理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业务流程没能系统化;对信息技术运用不够充分,各部门分头开发的、多样化的独立信息系统不能互联,形成“信息孤岛”等等。根据TQM理论,高等学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体现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高校的教学质量体现在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全面性原则要求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和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多样化质量观。
  
  (2)全员性原则
  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全员性原则要求“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关心教学质量,个个做好本职工作,领导推动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
  
  (3)全程性原则
  教学质量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不是靠最后的评价检查出来的。因此,教学质量与学校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和过程管理等因素有关,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应能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
  
  (4)系统性原则
  教学质量涉及教师、学生、教学设施与设备、教材等因素,是一个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必须贯彻系统性原则。
  
  (5)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在设计教学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时必须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明确各项指标的合理权重,从而引导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自觉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教学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因素与教学质量的因果关系准确而透彻地分析,才能有效地控制这些因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根据TQM理论,从系统观点出发,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滨州学院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教学决策指挥、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信息采集与质量过程监测系统、教学评估与反馈4个子系统构成。
  教学决策指挥系统由两个子系统组成:一是以校级教学督导组为主体的“专家管理子系统”;二是由院党政一把手、分管教学副院长、教务处、系部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指挥子系统”。专家管理子系统是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的学校决策咨询机构。专家管理子系统要以促使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以服务于教学与教学管理为宗旨,广泛收集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教学指挥子系统是院长办公会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执行、监督与控制系统,其主要职责是按照政策和各种规章制度及各种决策指挥各学科、专业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和高质量运行,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手段,从而达到教学质量规定的指标。
  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主要由教务处、系部教学管理机构、教研室三个层次构成,它是整个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教学决策和教学计划必须通过教学运行管理系统来实施。各院系要建立对教研室、专业、课程等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强化系级管理。滨州学院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分解形成了《滨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分解任务书》和《滨州学院系级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滨州学院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使评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迎评工作常态化、自然化,使教学工作步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教学信息采集与质量过程监测系统是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关键和“传感器”。建立系统、快捷、有效的教学信息采集与质量过程监测系统才能有效的监控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滨州学院建立了四支信息管理队伍:一是学生信息员队伍,由学校从各班级聘请的学生信息员及时向学校反馈课内外的各种教学信息;二是教学督导员队伍,由学校从各学科聘请专家组成教学督导组,开展经常性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检查,为教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三是领导干部队伍,按照各级领导听课制度,领导干部应通过听课等方式深入教学一线,及时掌握各种教学信息;四是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由教务处、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教学检查与巡视,并定期下发和收集统计各种教学情况调查表,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要将网络技术引入信息采集环节,通过开辟网上校长信箱、教务处长信箱和教务信息、网上论坛及网上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等方式,获取信息,落实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全面监测和动态管理,以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是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动力,教学评估与反馈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诊断和监督功能。要完善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院级督导组应督、导结合,以督为主,通过教学检查、随机听课及专项教学督查等活动,使学院有关领导及教务处及时了解掌握教学信息的第一手材料。系级督导组与专业更加贴近,要以导为主,结合本系教学工作实际和全校性工作安排,对本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