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seminar”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马宗国

进行理论提升,能使学习者对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能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积极的人际交往,能构建一个具有合作取向的努力向上的学习环境。
  第三,做好管理类课程“seminar”教学的准备工作。有效的“seminar”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适当的准备。使用“seminar”进行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要仔细阅读,然后再认真思考它。能在课堂上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以能够改进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在所学专业发展和建立自己的理论和概念模型,并发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图得出一些推论和一般性的规律。
  教师为课堂所做的准备工作远远超过期望学生做的准备,这是从课程设计开始的整个过程的继续,包括内容、重点和实施三大类。教师的准备工作应先考虑教学目标,其次是内容。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课前的准备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它是不断试验和纠正错误的过程,直到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最好的方法。
  第四,把握好管理类课程“seminar”教学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持人介绍(1~2分钟)。主持人一般由任课教师担任,对报告人的学习和研究背景做简要的介绍,并宣布本次课的讨论主题,概要地介绍主题所涉及的基本问题,不做任何学术方面的界定和评价,以免先入为主,为下面的讨论定调子,影响学生的自我判断。
  2.主题报告宣讲(25~30分钟)。报告人利用多媒体对自己的专题进行论述。该部分是对学生的学术水平以及作风、礼仪、形象、多媒体制作、现场驾驭能力等总体水平的检阅,因此要求学生衣着整洁、礼貌谦虚、言语流利。
  3.讨论(25~30分钟)。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主题进行交流。针对报告内容,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等)均可向报告人提问,并对报告的命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指出报告中或多媒体演示中的错误,或要求报告人对某些内容进行解释或表达看法。
  4.教师总结与点评 (3~5分钟)。这一阶段主要由主持教师进行专题评点,简短地对讨论进行总结,对课堂中出现的有关学术问题的争论一般不做“是”或“否”的绝对性评价,以免在潜意识下为以后的讨论定基调,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进行学术思维和交流。
  5.学生总结(1~2分钟)。这一阶段主要由学生对本次报告做总结和致谢。
  6.“seminar”课程的结业。“seminar”课结束后,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报告过程中教师、学生等所提出的意见,将自己的“seminar”报告论文做认真的修改,并按照论文格式打印成文投稿。此外,要将学生的“seminar”报告论文装订成册,作为资料保存。
  第五,充分发挥主持教师的作用。教师在“seminar”课中的角色,首先应能起到主持人的作用。而主持人的学术素养、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等是“seminar”教学成败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作为“seminar”课程的教师,必须对交流主题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并有良好的人格且为学生所接受。善于从学生的评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做好阶段性课堂总结。
  
  参考文献:
  [1]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
  [2]陈潭,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7).
  [3]沈文捷.“Seminar”教学法;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