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研究性教学的师质内涵探析

作者:刘思安




  师质就是教师的质量,包括教师的品德、学识、能力和素质等。师质是教学能力的基础,是教育质量的生命。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既在相关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进行教学,寓教学于研究中;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寓研究于教学中。它把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学生的进步和教师的发展都作为研究对象,都视为探究性的活动。研究性教学把教学与研究融合在一起,是教学与研究的统一,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学改进的过程。
  研究性教学的师质,不管是品德、学识还是能力与素质,其最重要的具体内涵应该表现为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创新的教学理念、严谨治教的精神、科学精神与卓越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重视课程建设等五个方面。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教师的教学行为源于观念,教师的观念是教学的关键。研究性教学的师质内涵,应该首先表现在教师是否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因为它直接指导和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
  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对教学的认识,包括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二者的认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现代教育研究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者的关系上,认为教是外因,学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教,学生学”应为“教师教学生学”。好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更要研究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才能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发展。Charles L.Gragg早在1940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校友名册上就对教和学下了这样的结论: “聪明才智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这个60多年前的结论告诉我们: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而学生的学主要是在“做中学”。现代教育的“学习观”探讨“什么是学习”和“有效的学习是怎样发生的”。研究证明,学习是复杂的认知、心理和情感的过程:学习只有在与学生的动机、需求、兴趣、关注、利益等密切相关和有目的、有刺激、有驱动、有挑战的活动当中才会发生;学习只有在真实的经历当中才能实现: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且是通过学习获得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在做中学”的认知效果就在于在实践中去发现和体验。相比之下,在课本中学、在课堂里学、在黑板上学、在教师的口中学、脱离实践地学,这样的学会大大减少学生“发现”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因为这是以“接受”知识的行为为主的。 “在做中学”的心理效应来自刺激—反应,特别符合教育原理,这样的刺激是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多功能的,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生理、思想、情感、动机、需求、欲望、行动等积极的反应。由此导致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感和成功感,而且这种进步和成功不是反映在卷面成绩,而是行为表现和工作业绩。“在做中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任务教学法、难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实验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这些方法从实质上是让学生懂得:不是“知识就是力量”而是“应用了的知识才是力量”。高水平的教师应当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技能、策略、才智去应对、解决、协调、合作多方面全真的人和事的环境,创设能够刺激、驱动、引导有效学习行为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灵直接面对和际遇周围的生活世界,在“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中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在探究问题中产生自己的观念。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的全人培养、全人教育和全人发展。在研究性教学中,高水平的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二、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永恒动力。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并把它转化成新的教学模式。如按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只要把教科书上的理论讲好,学生明白,就是负责任的好教师。但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快,而且每门课程都有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如何讲授?需要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授课而非授书”的观念,其实质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灌输”和“照本宜科”的创新。教师要讲好一门课,首先要研究该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次要求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学生不是听课人、笔记本、考试的机器、知识的容器,而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欲望、有个性的学习者和社会人。因此,教师随之不再是灌输者、传授者、权威者、考人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与求知周围世界、合作创造知识和经历社会人生的教育伙伴。从“我讲你听”变为“共同探讨”,这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已不够用了,“教师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要有一条扛”。江河是流动的,能够荡涤陈腐,后浪推前浪,勇往直前。“教书育人”应为“教学育人”,虽一字之差,但对教师是新的挑战。“教书”只是教书本,教知识:“教学”则指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方法、学会生存。现代教学的标准已经不再是把书教好或把课讲好,而是把人教好、把人教活和把人教能干。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从学生一入学起,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因此,“先生就是先人一步体会人生者”,“学生就是学会生存和学会生产者”。先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金子不如教学生点金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教给学生研究与探讨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去“生产”新知识或新技术:学生学的是生存之道、之路、之技、之法。所以,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创新的教学理念。
  
  三、教师要有严谨治教的精神
  
  教师的严谨治教包括精心组织教学和大胆管理学生两方面。目前,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一部分教师通过电子搬家,将讲稿搬上了屏幕,因而极易导致教师备课的淡化或马虎。另外,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扩招,班级人数增加,教师对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难度加大,因而出现部分教师对课堂纪律管理松懈,甚至认为只要自己讲好课,学生来与不来、听与不听与教师无关,这些不仅失去了研究性教学的组织保证,而且与师德相背离。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敢于和善于对学生加强管理,这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一种爱护,是基本的师德。在建立了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教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讲课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也是创造性的劳动,更是教师自我价值的体现。要讲好课必须先备好课,备课是教学组织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教师的备课就好象导演做编导工作一样,要一边编,一边导。教师只有对讲课内容和学生的基础及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剖析问题的思路都能做到了然于胸,教学才能卓有成效地推动学生发展。因此,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师备课的难度不是减轻了而是加大了,它需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使用课件,而不是简单地展现课件,课件只能起辅助作用。教师要在口头讲授、应用电子课件与黑板板书三个方面做到三者有机结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