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陈传伟 曹 凤 张世凭 朱晋蜀 刘 平




  一、背景
  
  我校自1999年起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工程实训基地的长效运行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校办工厂改建成教学生产“双肩挑”的工程素质训练中心,后经教育部选拔为首批“国家高职高专学生实训(师培)基地”。创造基地运行新机制,在校内与两家企业分别共建了“数控生产实训中心”和“模具技术中心”。以三个不同的机械电子产品的生产为载体,建设校内真实职业环境,共育人才。校企双方围绕真实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等环节,开发形成了若干教学周的实训项目,供全校不同专业选择并融入教学计划,探索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习”的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投入的设备和技术充分发挥了教学和生产功能,形成了长效运行机制,学校企业双赢,社会支持,学生欢迎。
  
  二、探索与实践过程
  
  1.第一阶段,改造校办工厂,实施产学合作教育
  我校是有92年办学史的机电类工科学校,1997年被原国家教委选定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在我校校园内,有一个原电子部定点军工企业——成都无线电专用设备厂,该厂有40余年历史,各种科室、车间、人员配备齐全,具有较强的机电产品开发与生产能力。工厂批量生产机电一体化“数控线切割机床”和军品汇流环,年产值700余万元。其数控线切割机床获中国机床工具博览会优秀产品“金马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四川省电子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是高校校园内难得的真实企业。1999年学校在对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后,通过内部机构调整、资源整合、人员分流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将校办工厂改建成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基地——工程素质训练中心,使工厂从单一的生产企业改变为既从事生产又从事教学的“双肩挑”型教学实训基地。
  围绕工厂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心”开发实施了16个专周的实训教学内容:
  
  工程素质训练是以全真企业为平台在全真环境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与其他实训内容相比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教学内容“真”。工程素质训练的教学内容是紧紧围绕一个真实企业的一个真实产品进行提炼开发而成,理论以够用为度,尽可能保留原型企业的“原汁原味”。第二个特点是教学参与人员“真”。为确保工程素质训练教学的“原汁原味”,教学参与人员大部分由校办工厂在职技术管理人员和一线技术工人担任。这部分人员虽然不具备较深理论素养,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技能和较强的责任心,能胜任教给学生真实企业“是什么”和“怎么做”的任务。第三个特点是教学环境“真”。在训练教学中,尽可能将训练地点安排在生产第一线的车间、科室,让学生处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管理氛围中去接触企业的真人真事。最后一个特点是绩效考核“真”。就像企业在工作中注重实效一样,在训练教学中采用绩效评估代替考试,即以学生训练中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来评价学生,而不苛求学生对某项方法或技能的复述是否完整无误。让学生放下应试教育的包袱,轻松投入到真实企业工程环境中去做一个“真实的企业人”,将精力更多地放到了解企业、学习技能、提高素质中去,从而达到训练教学的目的。
  为保证实训教学效果,学校对工厂的工作任务做了必要调整,要求工厂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变为做到教学、生产两不误。确保一定规模的生产为教学营造真实企业环境,确保完成一定实训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将教学任务作为工厂目标考核的主要依据,从而在制度上保证实习实训的质量。
  
  2.第二阶段,建设国家级实训基地
  2002年,我校承担建设的“国家机械电子工程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基地”成为教育部首批正式建设的两个国家级高职高专实训基地之一。在随后的两年中,按照教育部将基地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要求,学校利用自筹资金和政府投入,改建了4700平方米标准厂房和2000平方米实习用房,投入和更新了实习实验设备,新建成了模具和数控技术两个实训中心,使基地硬件条件上了一个新台阶。
  硬件条件先进了,如何用好、管好这些设备,使之在实训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如果走老路,围绕设备来安排学生实验和实习,不仅会使实训练容流于空泛、实训形式停留在模拟阶段,而且还需要学校自身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设备维护和教学耗材支出,当时测算每年运转费可能高达100万元。根据从校办工厂改造中摸索出的经验,我们决定引进企业,创新机制,校企共建真刀真枪的工程实训环境。一方面以“产”养“教”,另一方面,企业的引进能使实训设备动起来,使实训内容真起来,从而达到使实训学生“沉”(深入真实企业、深入生产一线)下去的目的。
  
  3.第三阶段,引企业入校,探索高职高专工程实训基地运行的靳机制
  通过双向选择,实训,基地与成都天科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合作企业。基地利用数控技术中心的设备场地作为投入,公司投入数控产品、流动资金(80万元)和自带设备(200万元)作为投入,双方共同建立了以柴油电喷发动机零部件生产为主的产品生产线,从而将企业引进来,组建新型的生产、教学双肩挑的数控生产实训中心。校企双方在合作协议中约定将接纳学生实习实训作为合作项目的重要内容,学生不出校门能在数控技术中心跟班作业,师傅做什么,学生就看什么、学什么,使学生能“真刀真枪”地顶岗加工产品。学校按学生实习的人数与企业结算费用作为企业经营收入,企业生产、教学收益学校按约定比例分成。同时,基地还与国内最大的IC封装模具制造企业成都尚明工业公司合作组建了模具技术中心,每月完成5副精密IC封装模具的设计、加工、装配、交货全过程。由于校企在合作中优势互补,企业融入高校建立。学习型企业,学校拥有的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各方投入的设备充分发挥了实训和生产功能,在运行中利益共享,企业家也满意,因此双方都乐于接受,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中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问题,形成了基地良性循环发展的格局。
  
  4.借鉴DACUM方法开发实训教学项目,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模式,译作“教育课程开发”,它是针对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事先规划(或开发)的一种方法。作为一种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它与教学不发生直接接触(先于教学),因而在实践中容易操作。1999年起我们借鉴DACUM方法采用顾问委员会议的方式来开发课程文件,由来自生产第一线的专家来决定教育项目的职责与任务,教师主要的任务是依据此职责与任务,去实现课程与教学,从而满足从业者的需要。实训基地在教学项目开发中探索总结出了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习”、“以目标为中心,在评价中学习”的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面向学生就业”的方针,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教学实施中,我校充实师资队伍、开发全套教学文件和教材,将各项目实训内容整合成以教学周为单位的若干个教学模块,供全校不同专业选择。同时全面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将实训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中,成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全校有29个专业都分别选择了2—6周实训教学项目。我们实践的结果证明,DACUM方法在中国是可以推广的。由于它采取了来自生产第一线的专家来决定教育项目的职责与任务,这比我们用传统的经验式课程开发方法去闭门造车更切合实际,这一点是面对市场经济的中国教育界所急需的,也是DACUM方法之精髓所在。
  
  三、主要经验
  
  1.高职高专教育需要“产学合作教育”的校内实训基地
  “产学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校园内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全面发展。
  
  2.探索了“产学合作教育”的两种方式,形成了高职高专校内实训基地的长效运行机制
  (1)用“改造”的方式建“产学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
  利用和改造现有企业,将学校能自主控制的校办企业改造为生产、教学双肩挑的实训中心。在此过程中要有行政、人事、目标管理等配套措施,以确保校办产业的利益和学校教学利益相协调。
  (2)用“创造”的方式建“产学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
  很多院校尤其是新建院校,一般没有自己的校办企业,或者即使有也不具备接纳学生实习实训的成热产品,难以通过改造建成实训基地。这种情况可以结合实验室建设,引入企业,通过“创造”的方式建设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
  
  3.对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具有借鉴童义和推广价值
  近年,国家将再加大投入,在国内布点建设一大批实训基地,一个高职高专实训基地的建设高潮正在来临,建议引导高职高专学校多建“产学合作教育”的工程实训基地。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