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公共服务: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超越与制度安排

作者:刘明远

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的高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是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重要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及的教育新命题。
  理念认识上得到了升华提高,行动政策上必须得到应有的体现与安排。幼儿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和根本就在于突破两大“瓶颈”:一是经费、二是师资,而师资的问题本质上也是经费的问题。
  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问题,究竟能否解决?按照当前我国的财政收支情况,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是因为,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3号)明确:今后5年(2003~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应该说,这一目标定位与发展路径是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2003年时,全国的财政总收入只有2.05万亿,用在教育上的财政经费必定有限,只能勉强扶持中西部地区的“两基”攻坚战以及重点资助高等教育数量规模的扩张,无暇顾及弱小的幼儿教育。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2007年已达到5.18万亿元,竟是2003年的2.5倍。此外,目前中国各级政府每年非税收入总计2万亿元左右……各种罚没收入、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主要财力来源。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同样是一笔巨款。为此,有经济学家戏称:政府手中所掌握的公共经费,多到不知如何去花!
  目前,我国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融资的财政系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它继续将大量财政资源投入盈利性的企业;与此相对应的是,政府缺乏足够的资源来支持在义务教育、科学研究、公共卫生甚至社会治安维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做到:(1)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逐步规范公共财政支出范围,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减少对企业的经营性发展项目的直接资助,增加对教育、科学、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的保障力度;(2)对现有的政府间财政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重新调整税收收入的分配办法,重新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把提供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确定为中央政府的责任;(3)将转移支付体制从特定的补贴转向一般性的转移和收入分配制度;(4)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作为立法机构在政府预算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权力,最终实现政府预算的法治化。
  诚然,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近五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6倍;但同比2007年与2003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前者是后者的2.5倍,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率远远低于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率,财政用于教育支出的经费,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再以江苏为例,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2000年为164.5亿,2007年为525.92亿,2007年是2000年的3.2倍,但幼儿教育的财政性投入远远低于这个倍数。这种不同步、不对称、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应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而相应进行调整,与之相适应;否则,政策的形成、决定和实施均会受到致命的影响,造成政策的扭曲和无效。”正因为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政府未能尽到其应有的责任,结果是幼儿教育的事业发展与体制改革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政府的主要职责就在于“以均等化为导向向公民提供公共产品,矫正市场失灵,调节由于市场竞争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资源在不同群体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平分配”。目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整体呈现出“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等基本特征。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人人享有公共服务的目标,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为此,在我国现阶段按照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这一目标要求,必须既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又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基本公共服务是覆盖全体公民、满足公民对公共资源最低需求的公共服务,其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性。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最为重要最为紧迫的五项工作是:理顺幼教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统筹力度;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全力支持幼教事业发展;明确幼儿教师编制标准,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强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提高办园准入门槛;建立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在园幼儿的生命安全和在岗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在具体实施路径的政策选择上,应体现“一主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即以政府办园为主体,充分发挥乡镇及街道办等基层政府的力量,并通过有力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放大增量,激活存量,最终实现优质幼教资源在不同群体、不同区域,尤其是在城乡之间的公平合理分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