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尹 芳
见,幼小教师能利用学校、家长等各种资源来促进幼小衔接,且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方面更为积极、主动,但从幼小衔接的效果看,仅有1.5%的幼儿教师认为幼儿的入学适应情况“非常好”,64.6%认为“较好”,26.2%认为“一般”,7.7%认为“较差”;在小学教师中,1,6%认为“非常好”,40.3%认为“较好”,46.8%认为“一般”,11.3%认为“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偏差,笔者认为与幼小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教育评价等因素有关。可见,学习适应已成为幼儿入学适应的主要难题。
四、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幼小教育机构的平等合作关系
长期以来,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中扮演着主角,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主动向小学靠拢。表面上看为幼儿适应小学做了积极准备,但由此也引发了各种幼小衔接问题,诸如单向性、盲目超前性、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等。其实,幼小衔接,不是“谁向谁单方面靠拢”的问题,而应是双向衔接。幼小衔接应落在儿童这一主体上,找寻儿童前一阶段的发展水平与后一阶段所需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通过衔接教育,促进儿童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因此,幼儿园与小学应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建立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关系,共同搞好幼小衔接工作。
(二)推行多方位的幼小衔接措施
幼儿园和小学应利用各种资源,从多方位、多角度落实幼小衔接的措施。
1 加强幼小沟通。幼儿园和小学应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幼小衔接知识讲座和交流会,学校和幼儿园的领导应充分发挥组织管理作用。做好各种保障措施。同时,幼儿园和小学可组织教师互相参观、观摩学习,深刻体会两个教育阶段的异同,将感性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利用彼此的教育资源为幼儿顺利实现过渡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既然儿童是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主体。幼儿园和小学应多加强儿童之间的沟通,通过开展联谊会、运动会、游戏活动、牵手互助等活动。增进儿童之间的了解,发挥同伴群体的影响作用,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的积极心理。当然。幼小衔接也需要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三者要保持沟通,统一教育要求,共同关注幼儿的发展和变化。
2 协调幼小课程衔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幼儿园课程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小学低年级设置了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体育和艺术等,突出综合课程,这种课程结构有利于刚进入小学的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但是,现实中幼小教师在幼小课程目标的理解、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方面仍有较多误区,出现了幼小课程断层的现象。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幼小课程的设计应遵循这一规律,让儿童利用先前经验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为此,幼儿园和小学应将幼小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找到两者的契合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使小学教育将幼儿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延伸、发展和深化。在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方面,幼小之间应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根据儿童需要有选择性地综合两个教育阶段中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像游戏法、发现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档案袋评价法、自我评价法、作品展示评价法等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便于师生间的互动和儿童主体性的发挥,应将这些方法有机地贯穿在幼小课程衔接中。
3 优化教师专业素养。美国幼儿教师和小学一二年级教师可以互相到对方学校执教,日本实行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资格证书通用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打破幼小教师素养之间的断层,更好地促进幼小衔接阅。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从教师专业素养人手。架起幼小教师衔接的桥梁。尤其是幼小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更新完善幼小两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知识和相应的专业能力。另外,幼小教师的职前教育要注意幼小两阶段教师素质的综合培养,职后教育则可以通过交流学习、互换岗位、共同开展教育活动等方式加强双方对彼此教育情境、教学安排等方面的学习,在实践中完善个人素质。
4 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幼小衔接上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实证研究较少,无法发挥教育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为此,有必要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搭建起幼小教研的平台,引导幼小教师在真实、鲜活的教育情境中,敏锐地捕捉衔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共同的研究探索或在专家的指引下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从长远看,幼小之间的联手研究势必有利于幼小衔接的良性运行。使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更能体现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本研究为四川省教育厅200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师教育类)科研课题“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幼小教师衔接研究”(TER2006-036)的研究成果之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