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业务园长在园本教研中的角色定位
作者:李远秀 杨秀蓉
一、做项目精神的追随者、捍卫者
还清晰地记得研究初期,当幼儿园广开言路,调查教师对已有园本教研制度的看法时,58位教师发出了58种声音、58种需要:教师们认为案头工作太多,该减!赛课活动压力大,该改!业务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该改!教学反思规定太多,该减……面对这太多的改和减,我们细细琢磨,觉得教师们说的也蛮有道理。在接下来的行政会上,大家就“要不要改?怎么改?改与不改对教师专业成长会产生什么影响?对幼儿园保教质量提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开展园本教研项目工作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唇枪舌剑后,价值得以澄清。我们逐渐明晰:教师们要改的背后说明他们在追求思想的解放、精神的自由,它透射出教师们对自我发展的需要,对张扬个性的渴望!作为业务管理者,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做项目研究的追随者和捍卫者,但应多一份理智,少一份冲动: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要追随教师,但不顺从教师:要坚守项目研究的核心价值,但也要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困难。在此基础上,真正促进教师成为爱学习、有思想的人。
二、做项目实施的实践者、创新者
如何将项目研究的价值判断标准贯穿于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呢?通过对幼儿园现状、教师现状的了解与分析,我们开始和教养组同事们一起尝试,采用多种策略解决教师的问题,解决幼儿园的问题。
策略一:引领教师从封闭走向开放,建立群体互动、合作分享的教研文化、
幼儿园贯彻《纲要》以来,涌现出大批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他们在担当班长角色的过程中,对班级有了各具特色的经营,但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出现了班级间相对封闭、发展不均衡、教师们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经验的状况。这不利于教师成长和幼儿园团队文化的建设,也与项目所倡导的“个人反思、团队合作、专业引领”的核心理念存在差距。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以年级组教研为载体,围绕常规赛课活动开展了“两改”的园本研究。一改:改变教师独自设计活动、准备材料、实施课程,大家评价的方式,而是以年级组为研究团体,集体就活动设计、投放材料进行研究,实施过程共同观察记录,研讨过程中教师充分发表各自观点和建议,相互肩发和接纳,批判和碰撞,不断反思和调整课程方案。但是这样改后,教师更多停留在思维层面,好的建议并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及时跟进,于是我们进行了二改:变一课一研为一课多研,即一课多次研、多人执教研、多班多次研、多角度多反思研等,不断促使教师对课程设计和实施策略进行反思。我们惊喜地看到新教师开始关注课程的核心价值、实施课程的策略、孩子们真实的想法:有经验的教师能进一步探索如何丰富不同领域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型教师开始研究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支持每一个孩子的有效学习与发展:教师团队多角度研讨如何深刻解读幼儿的学习方式,怎样将教的策略转化为学的策略。所有这一切表明:老师们正从封闭走向开放,群体互动、合作分享的教研文化正在悄然构建。
同时,我们也发现因教师研究兴趣的不同、教学风格的不同、专业发展层次的不同,这种一课多研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还影响了教师参与研究的成功感。我们设想在下一步鼓励教师成立自主研究小组,研究教师们自己感兴趣、能实现他们自己专业特长的课程,这将是我们的第三改,乃至第四改。
策略二:依托高校专业理论支持,打造精品课程。
打造精品课程是我们本期园本教研的又一个亮点。在一次托班组“关于儿童手指精细动作发展课程”的活动研讨中,年级组老师胸有成竹地设计了“森林小卫士”的活动方案,力图让孩子通过揉捏纸团发展精细动作。可在两次活动实施后均发现孩子们的精细动作并没有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借助与高校进行合作教研的契机,我们邀请专家来园观摩指导。经专家点拨,我们发现是因为缺乏对2~3岁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顺序的了解,前两次课程设计的目标都远远滞后于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大家通过学习,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现状,多次对活动目标、过程、材料、教师指导策略和孩子学习方式等进行细致的研究,最终打造出适合托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精品活动课程。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设计实施课程,才能促进幼儿有效发展。
三、做教师个体需要的深刻解读者和沟通者
案例:园本教研“搭积木”
本次活动基于我们在班级积木区发现孩子建构水平较低,老师对建构区核心价值理解不明、指导策略欠缺。我们先后开展了两次参与式研培活动,并针对第一次活动后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第二次活动内容、方式、方法进行调整,力图使活动更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当主持人宣布让教师按年级组分组,自由选择主题搭建时,教师们面对熟悉的积木,竞像孩子一样兴奋:确定主题时,他们像孩子般商量、争执;搭建时,他们像孩子一样拿着积木比划、摆弄,甚至搬一堆积木不停试试这块,比比那块……老师们在交流亲身感悟时个个积极踊跃。从活动现场和教师的一份份反馈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这次搭积木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教师的问题。可当我们还沉浸在研培活动带来的成功喜悦时,一篇教师反馈文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位老师写到:本活动内容过于统一,各年龄段研究特点不突出:教研活动针对性不够,不能满足所有教师的成长需要:管理者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了解不够,教师同伴群体作用难以发挥。她建议:在以后的园本教研活动开展前,可以多考虑教师这个关键因素,毕竟他们才是教育实践者,教研应该源于他们的实际需要。面对教师的反馈,我们进行了如下的解读与反思:
1 这位教师为什么会提出如此多的问题?是活动本身存在问题还是教师本人认识的问题?是所提问题都存在,还是存在部分问题?我们认为:有教师对活动发出不同的声音正体现着园本教研的价值,它引发教师的反思,引发同伴群体的思想碰撞和交锋,也引发管理者从更多的视角去反思、调整和完善教研的思路和行为。
2 “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本质是园本文化的建设,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艰难、复杂、漫长的过程,作为文化重构主体的教师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人生经历,拥有不同性格、不同人生态度、不同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深刻解读教师的意识。随着项目的不断实施和推进,我们将关注众多不同个性、不同需求的教师,去沟通与接纳,满足与引领,坚守与摒弃,做教师个体需要的深刻解读者和沟通者。
四、业务管理者应该不断转换角色,并赋予角色新的内涵
伴随着不断的尝试、反思、调整,我们的研究内容越来越逼近教师工作中的真实需要,研究方式越来越能吸引教师主动参与,研究效果越来越能够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所有这一切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项目研究正带领我们走上幸福的研究之路。作为项目研究的执行者,我们也在感受着这种幸福,同时我们将被赋予更多的角色去有效推进项目建设,并根据需要不断转换角色,实现精彩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