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问题“成长”记
作者:徐 君
成为国家级“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园以后,我们更注重了研究问题的自下而上性。上学期,我园三个年级组分别围绕三个重点问题开展了连环追踪式的研究。我们发现,问题就像树一样,给它施以探究的养料,它就会成长,成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次拔高。下面我以中班年级组为例,记录下问题的“成长”轨迹。
萌发新苗期
一开学,中班年级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到大部分老师感到教学中最困惑的问题之一是:如何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活动趣味化,使孩子喜欢数学。
接下来教研组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了多次讨论,分析了数学教学活动的现状:大部分依靠盖印章、画点子、连线条等作业来让幼儿建构数概念,形式单一、枯燥,幼儿兴趣不高,不能真正帮助幼儿内化数概念,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教研组提出了本学期研究的基本问题:如何使数学活动生活化?
生长拔高期
明确了研究问题以后,教研组又确定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学习文献经验——6位教师教学实践——全体教师教研沙龙。在这一阶段的研讨中,教师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1 改变活动材料。用生活化的材料代替原有的作业单。其中一部分活动材料是幼儿喜爱的动植物图片,例如小猫与小鱼、苹果树与苹果等图片,另一部分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包括果实(蚕豆、黄豆、枣子、莲心等)、树叶、彩色回形针、积木、夹子等。
2 增加游戏情节。改变操作活动单纯作业、完成任务的性质,让操作活动与具体情境相联系,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学的乐趣,多数教师的做法是:小组操作活动中根据目标设计不同的游戏。例如:帮帮小树叶——用添、去的方法让口袋中的两排树叶一样多;会变脸的小猫——先按照小猫(图片)身上的图案数排队,再让小猫变脸(反过来),按照变脸后小猫身上的图案重新排队;送果果——用手捏、勺子舀、筷子夹等方法将果实送到数字家中;串项链——按规律用积木、纸片、果实、回形针等串成项链。
3 打破活动组织结构。我园传统数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是集体活动加小组操作活动,其中集体活动环节主要通过集体观察教具,师问幼答等途径来学习、巩固新知。在这次研讨活动中,年级组内有位教师改变了这种结构,活动以快乐为线索,幼儿每人一份夹子,看、听、报数字夹夹子一想办法让两边夹子一样多一给小动物排队送夹子,幼儿从活动开始到结束都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活动效率较高。但在突破传统的同时大家又发现了新问题,主要体现在:
1、过度关注了操作内容的生活性而忽视了可检性。例如一位教师在“给数字口袋送礼物”活动中设计了4组游戏:(1)给数字口袋送礼物,(2)按数字夹豆豆,(3)给小动物送片片,(4)漂亮的串珠除了第l组游戏,其余3组游戏都是幼儿相互间重复使用学具,幼儿的操作结果无法保留,而教师又不可能在活动中对所有操作及时全面观察了解,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幼儿的探索结果教师无法得知。
2、过度关注形式的生活性而忽视了适宜性。在教研沙龙中,许多教师谈到以下现象:有的教师为了使活动环境有生活气息,在活动室铺满地垫,让小组操作都在地垫上完成,但是由于小组游戏内容不同,学具种类多,这种无界限的操作造成了学具的混乱,影响了幼儿的探索行为。在座位安排、学具提供方面如何生活化应进行深入思考。还有的教师设计了小火车情境,让幼儿将操作过的游戏材料放人“车厢”(分类盒)中,这种形式表面上增加了数学活动的情趣,但由于多了一个送操作材料上火车的环节,使活动变得复杂化,而且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沙龙中教师们提出生活化的形式一定要适宜、有效,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经过这一轮研讨,教师们都感觉到在刚提出问题的时候,对数学活动如何生活化没有深入地实践与思考,因此对问题的内涵挖掘不深。于是,在这轮研讨以后,中班年级组将研究问题调整为:如何使数学活动有效地生活化?
枝繁叶茂期
中班年级组认为葛老师、邬老师执教的两个活动比较典型,决定由两位老师继续进行下一轮教学实践,年级组其他老师参与跟踪观摩与沙龙研讨。在这一阶段的研讨中,教师们认为两位老师通过以下策略把握了数学活动生活化与可检性的关系:
1 增加学具的数量。如“帮帮小树叶”游戏,第一次研讨中邬老师准备了10份学具让幼儿轮流使用,但在第二次研讨中准备了每人1份,便于活动后交流检查。(这些教具一次性制作后可在第二年重复使用)
2 改变游戏内容。如葛老师把第一次研讨活动中“给小动物送片片”的游戏改成了给“小动物送颜色夹(回形针)”,因为片片只能玩过就收,而回形针可以夹在动物头上,保留下每位幼儿的操作过程,便于教师在活动后了解幼儿操作情况。
在生活化形式的适宜性上,大家都认为两位教师处理得较好,从游戏情境创设到座位安排、材料提供方式都能做到自然、适宜,克服了为生活化而生活化的形式主义。
经过两轮研讨,我们感到新的问题在源源不断地涌来。有的教师提出能否在真实的生活事件中开展数学探究,有的老师认为我们的探索仅仅停留在数学教学活动及区域化学习活动范围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巧妙地渗透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生活化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在这轮研讨的基础上,我们的研究问题又进一步生长为:怎样挖掘幼儿生活事件的数学意义,怎样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促进数学活动生活化?
就这样,我们的问题不断地“成长”,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感悟也在不断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