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源于幼儿兴趣 贴近幼儿生活等

作者:宋丽芳等

从而激发幼儿活动的主体意识,积极地与材料对话。例如:在“搭纸桥”活动中,幼儿通过自己的判断选择不同的折纸方法来验证“纸桥”的承受力。在此过程中,他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和记录,最终探索出了能让“纸桥”承受更多的花片而不会倒塌的方法。
  
  三、建设利于师幼互动的关系
  1.共同合作。受年龄特点制约,幼儿在自然科学区域中的一些探索活动还不能够独立完成,因此他们需要与教师合作。例如:幼儿很喜欢自然科学区域中新投放的电子积木,但拼搭这一材料的难度相对其他材料较高,所以他们常常会半途而废。于是我就参与了他们的活动,同他们一起拼搭电子积木。在拼搭过程中,我发现幼儿经常没有规律地拼搭,较难拼搭出发出声响或灯光的效果。因此,我及时地提醒:“先把图看清楚,哪一部分是放喇叭,哪一部分是装电池的。然后再找出与图对应的材料,这样就不会弄错了,我来找,你们来拼。”
  2.情感支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探索学习不仅需要教师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还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它是实现师幼有效互动的基础。有一次,我发现几个幼儿自发地把“打球台”和“打滚球”中的五颜六色的大小球放在桌上滚来滚去.还比谁的球滚得快。虽然他们没有按照我的活动要求去做,但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引导他们说:“你们想知道球滚落的速度,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滑道吧。”他们可高兴了.找来了硬纸板等材料,在墙上设计了三道不一样斜度的斜坡,然后用球来滚……
  3.“慢半拍”提示。在区域活动中要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应学会“慢半拍”,也就是说发现幼儿存在问题时,不要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和意念强加给幼儿,而是要让幼儿有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再加以适当的引导,让他们学习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例如:在一次自然科学区域活动中,霖霖正在做有关空气的实验,他将布放入杯中,再将杯口朝下放入水中,这时布应该还是干的,可他一连做了好几次都不成功。我虽然有些着急,但我没有直接介入,在等待了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他已经摸索得差不多时,我才给予提示:“你看看,是不是你哪步做错了,还是你的动作不规范?”这样,他很快就找到了问题,原来他总是将杯子斜放入水中,水就容易跑进杯里,接下来他改正了方法,获得了成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