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幼儿教师语言风格六要点

作者:廖梅先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0~6岁的幼儿,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具体的教育情境,形成一种既符合语法规范,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的语言风格,显得尤为重要。
  一、准。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语言,即使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幼儿的发音器官的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还比较弱,他们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形成语言定势。因而,教师语言应力求发音准确,用词得当。
  二、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要“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理”。教师亲切、自然、纯真的语言,舒缓、柔和、富有感情的语气语调,能够有效激发起幼儿的内心体验。反之,如果语言冷漠寡淡、枯燥无味,自然很难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小班,平时娇气的佳佳下课时不小心摔倒了。正想哭时,老师立刻走过去对他说:“佳佳真勇敢,摔倒了都不哭。老师喜欢你,让老师抱抱你。”教师亲切的语言仿佛是一剂止痛药,让佳佳体会到了慈母般的关爱,这样的教育方式,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活。在教育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因势利导,及时运用灵活的语言来驾驭教学。例如,在组织科学活动“认识公鸡”时,教师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公鸡的头部,但公鸡突然扇动的翅膀,一下子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啊!公鸡看到这么多小朋友在看它,高兴得拍起了翅膀。公鸡想:小朋友,我的头上很美丽,谁能看到我头上有什么呀?”教师机智灵活的语言,很快又把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原来的观察顺序上。
  四、新。新颖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新鲜活泼的教学语言不但能拨动孩子的心弦,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预期,激发自我成长的动机。比如,不少教师在上课前总是说“上课了,请坐好。”天天如此,幼儿很容易感到乏味。如果教师能经常变换说话方式,如“李佳坐得好,大家都能够和他坐得一样好吗?”“比一比,哪个小组坐得最好?”在新鲜活泼的语言感召下,受好奇心的驱使,幼儿很容易将教师外在的要求转化为自我约束。另外,新鲜多变的语言还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当老师讲到“狼凶猛地扑向了小羊”而结束《狼和小羊》的故事时,发现孩子们意犹未尽。老师因势利导,请幼儿想象:“你们想让小羊活下来吗?”“你们希望故事的结尾是什么样子的?”新鲜有趣的问题,调动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许多奇思妙想由此诞生了。
  五、精。精是指教学语言要短而精,少用附加成分过多的长句、复杂句,以避免幼儿理解上的困难。同时,语言精炼还要求教师能挚领提纲、简明扼要地表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少说“废话”。心理学研究表明,七岁儿童最长可以持续的有意注意时间只有10~15分钟。为此,教师应力求在幼儿注意集中的时间段内,用精简的语言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老师向幼儿介绍西红柿的另一名称时说:“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对,是西红柿。西红柿还有一个名字叫番茄,就像我们班的李佳又叫佳佳一样,西红柿也有两个名字。”通过打比方,寥寥数语,就把幼儿带人了新的知识领域。
  六、慢。心理学研究表明,4~7岁幼儿的纯音听觉敏锐度和言语听觉敏锐度之间的差别程度,要比成人的差别程度大,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差别越大。因此,教师把握适当的语速对幼儿能否理解语意尤为重要。例如,小班数学活动“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四以内的数”,如果老师快速地边点边数“一二三四”,让幼儿跟着学,则很可能变成唱数,无法达到“手口一致点数”的教学目的。再如,老师在讲解折纸的折叠方法时,较慢的语速结合示范,能较好地帮助幼儿掌握折纸的的步骤和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幼儿教师要想更好地对幼儿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必须重视自己的语言,在实践中用心揣摩,多加磨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