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浅谈

作者:何建闽




  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依据创新教育的目标,在重新思考操作性学习的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科学实施幼儿的操作性学习,对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
  
  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源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动作在心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在儿童早期,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具有外向性。而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在主体内部进行的,是主体内部的调整,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是主体心理机能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其结果是主体与外部环境获得适应,心理得以发生发展。由此可见,动作(心理动作)不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早期认识主要来自于各种动作的活动。
  在儿童对玩具材料进行的操作性学习中,其操作动作就具有上述心理动作的实质。对玩具材料的操作动作不仅具有心理发生发展的意义,而且亦使操作方式成为了促进操作主体(幼儿)学习经验发生、学习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
  
  二、操作性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
  
  1.解决问题中的思维发展特征。(1)操作性学习方式具有思维特征。操作性学习方式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以客体(如玩具)和操作活动作为感性经验和外部思维辅助的工具,来开展学习活动及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并通过一定的步骤来解决问题、获得发展。(2)采用外部行动思维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操作动作是可见的外部的行动过程,是从外部方式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3)以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解决问题的水平受到主体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调控。幼儿初期所采用的外部行动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直观性思维成份,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其操作性学习方式则是内化的心理动作(即心理活动中的表象、形象、符号等思维工具)的外部表现。
  2.学习对象的物体化特征。操作性学习活动以物体材料(玩具等客体)为学习对象。操作性学习的效果不仅与操作方式有关,也与客体材料的性质有关;不同的客体有不同的特性,需采用不同的操作策略,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掘其教育价值;不同的学习内容也需要不同的客体材料,才能进行合适的操作与学习。操作性学习方式的效果怎样,学习的目的能否实现,与学习策略有关,也与学习材料、学习对象有重大关系。因此,要充分发挥操作性学习方式的作用,必须精心选择、设计和利用客体的物质功能。
  3.操作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特征。不同的幼儿,由于动作与认知发展的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动机、学习状态、学习需求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操作时间、速度、类型、策略等方面也均有所不同。随着高级心理机能的成熟、幼儿个性化特征的发展及操作性学习水平的发展,操作性学习活动更加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的特征。教育也应因人施教,从不同幼儿各自不同发展水平出发,促进幼儿获得最大的最好的发展。由此,操作形式也具有了多样性。
  
  三、操作性学习方式的教育价值
  
  1.操作动作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学前阶段,虽然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已发展起来,但动作尚未完全内化,思维尚未摆脱具体事物和动作的制约,因而动作仍是重要的心理工具。同时,该阶段幼儿的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比以前大大加强,但与第一信号系统相比,其发展还不完善,第一信号系统仍起主要作用。这就决定了幼儿心理的基本特征具有明显的动作性、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性。
  上述原因,致使以动作为主要途径的学习方式——操作性学习,在整个幼儿阶段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幼儿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动作方式、动作结构、动作过程、动作策略,均反映了幼儿对动作反馈信息的认识与处理,表达出幼儿对客体已经获得的经验和希望获得的认识,反映了幼儿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幼儿的知识经验正是在操作动作中获得的。
  2.操作动作是了解幼儿心灵的窗口。幼儿通过动作对客体施加的影响,使得客体的信息不断提供给幼儿,根据对客体的信息处理,幼儿获得了对客体的认识,并再次发出指令进行动作调整,以进一步对客体施加影响。这种调整实质上是幼儿对客体的信息进行同化和顺应的处理过程。这一过程,是动作对客体的不断作用,以及动作根据客体的特征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因此,动作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作过程就是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代表了幼儿思维水平的发展。比如,在先学前期,动作与心理同步,幼儿边想边做;在学前期,逐步发展为心理先于动作,幼儿先想后做;在学前后期,随着思维的概括性、抽象性发展起来,动作的目的性、协调性、主动性、可逆性、守恒性有了很大发展,动作的结构、迁移能力、变通性、灵活性、流畅性、创新程度等均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对动作的调控性大大增强,动作的智慧性也大大增加。
  由此可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动作,对于了解儿童的心理水平、发展特点、学习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具有很强的诊断和评价功能。
  3.操作动作在心理发展中具有中介性和建构性。幼儿原有的心理结构在对动作结构的认识、对动作的调整过程、调整结果的分析,以及对动作图式类型的识别的过程中,建立了对客体性能、结构、发生规律的知识建构,也获得了对客体认识的心理结构的建构,从而促进幼儿内部心理的发展。比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动作结构和动作组织,能改变分析、归纳、推理、综合、判断、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从而影响思维的发生过程;通过外部动作方式、动作结构、动作系统的调整,能有效建构学习方式,从而建构内部的思维过程。
  
  四、充分发挥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创新教育价值
  
  1.操作性学习的实践性特征。在操作活动中,操作的动作性和客体性本身具有实践的特征;对客体的操作过程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因此,操作性学习活动能培养个体的实践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实践性。实践性还体现在它能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多种感知通道亲自体验和验证所学知识,进而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复习和巩固知识。此外,操作活动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比如,幼儿对玩具材料的操作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中介和过渡,是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尝试和探索。
  2.操作性学习中的发现和探索。一是操作性学习中发现知识的过程。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操作活动有助于个体发现知识的结构、结果、规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学会学习。二是操作性学习中探索知识的过程,它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在操作中掌握已有知识的规律和方法;(2)明确新问题,思索、分析新的问题的实质;(3)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考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4)在操作中开展探索性活动;(5)对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形成初步结论,发现知识,发现规律;(6)在操作中作进一步探索和运用。这样的过程适用于操作中对知识的运用、迁移、延伸的过程中。
  3.操作活动中的建构。一是建构知识。根据动作的中介性和建构性原理,动作使主体获得对客体知识结构的建构,具有知识的建构性。二是建构思维。通过外部动作方式、动作结构、动作系统的调整,能建构内部的思维过程,建构思维方式,建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良好的动作思维习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优秀的动作思维品质。
  4.操作活动中的策略性。由于操作是发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动作,随着心理水平的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有意性、目的性、自控性、符号性等各种功能也随之发展,操作性学习活动中的目的性、策略性也发展起来。操作策略能更有效地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策略有助于幼儿学会学习。
  5.操作活动中的自主性。操作具有兴趣性、动机性、积极性,因而具有主体性。幼儿作为操作活动的主体,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
  6.操作活动中对创新的需求。一是操作活动需要创新目标的引领。“创新”是人人具有的潜质,需要创新教育的“唤醒”。“创新”精神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操作性学习活动作为幼儿的主要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同样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引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二是要在操作活动中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创造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开展创新教育的活动。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要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使操作活动具有“创新”特质。
  总之,操作性学习方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实施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创新教育目标下,操作性学习方式和其它各种学习方式一起,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