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春天:让孩子开心玩泥沙

作者:王晓芬




  一、喜爱玩泥沙是孩子的天性
  
  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亲近泥土的天性,正是这种与人性相通并为生命所依赖的基本要素构成并创造了泥沙的特殊魅力。对距离自然更近的孩子来说,他们天生对自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使得他们比成人更喜欢泥沙。
  泥土是人类最古老的玩具之一,也是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之一。考古学家发现,泥制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墓穴中就存有泥制玩具。宋代,小型泥塑玩具得到发展,“磨喝乐”、泥制小春牛、“黄胖”泥偶等玩具在当时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至今,泥人张的泥塑玩具、关起翔的“兔儿爷”、淮阳的泥泥狗、惠山的泥人,苏州虎丘、安徽凤翔和潮州浮洋等地的泥玩具仍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利用泥土开展的游戏也让无数孩子为之沉迷。想起小时候在开阔的田野中玩过的“摔泥碗”游戏——没有成人的干扰,循着简单易懂的规则,只要能得到一块泥,就能和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至今还让我们难以忘怀。即使在当今泥土并不多见的城市,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孩子们还是那么依恋和喜爱泥、沙等自然材料:他们会趴到泥土上亲吻泥土、嗅嗅泥土的味道;下雨了,他们会不听话、不安分地跑到户外,即使浑身上下弄得脏乎乎的样子也毫不在乎;幼儿园的沙池更是孩子们最爱光顾的场所,只要有机会,他们总会在那里不知疲倦地挖地道、建铁路、盖高楼……
  
  二、孩子是天生的玩泥“艺术家”
  
  泥沙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材料,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表现性和变化性。正是这些品质和特性,使得泥土对孩子有着极强的诱惑力;而沉迷于玩泥和玩沙的孩子,亦使得泥沙在他们的手中演绎和创造着如梦如幻般的美好境界:
  在玩泥的过程中,孩子通过自己的肢体与泥对话、交流、互动和沟通。借此体验着泥的湿润、柔软和富有的韧性,感受着泥的肌理和质地。由此,孩子的认知得到了拓展。
  在玩泥的过程中,孩子通过自己的动作赋予泥土生命、灵性和智慧。在此过程中,孩子建构着泥土,泥土也建构着孩子,二者在彼此的交流中互生意义。同时,在玩泥的过程中,人类原始的本我的冲动得以展现,原始的个性和情感得以宣泄和流露。孩子凭着自己对泥的直觉与触摸,凭借自己对原始材料的处理能力及游戏式的创作方式,将智慧通过手传达到泥上,体验着创作的乐趣。
  在玩泥的过程中,泥土始终处于孩子的掌握之中。泥土为孩子提供了自由支配的空间,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条件,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玩弄和创作,尽情表现个人的审美趣味、情感和创意……
  杜威在《艺术与经验》中指出,经验乃是艺术和美的基础,真正的经验产生于做什么和怎么做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过程之中。沉迷于玩泥的孩子,其听觉、动觉、视觉等整个身体感知觉全部参与到了活动中,他们通过身体的各种感觉和动作(如团、摔、揉、和、搓、粘等)去感受、思考和行动,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经验便产生了。腾守尧认为,“在艺术和审美中,具有最高价值的东西……是一种与不确定的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丰富的经验”“审美与艺术多数时候诞生于人类与自然共生和互生的对话精神”。从这个角度讲,孩子玩泥的过程是他们对泥的探索过程,是人与自然互生和共生的过程,也是审美与艺术诞生的过程。
  可见,对孩子来说,玩泥更像是进行艺术创造。孩子通过和利用泥土不断探索,发展着经验的新的向度和深度,最终展现和表达的是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表达是孩子童年生命的律动——孩子成了“艺术家”。
  
  三、春天,让孩子开心玩泥沙
  
  春天,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孩子接触和亲近自然的大好时机。气温的逐渐升高,也为孩子玩泥、玩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此,教师可根据季节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
  1.提供孩子与自然接触的机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原野上建起了高楼大厦,空旷的场地铺上了水泥或塑胶,自然离孩子越来越远了,孩子亲近泥土的机会越来越少,孩子生活的周围,野花野草等自然生态环境更是成了稀缺的资源。因此,在春天教育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尽可能思考如何增加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增加孩子与自然材料的互动。比如,教师可带孩子到户外观察小草、柳叶是如何发芽、生长的;让孩子用自己的感官寻找春天,听听小鸟的歌唱,或者在合适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去捉蝌蚪;如果孩子喜欢,还可以让他们在泥地上打几个滚、练摔跤、翻跟头、玩玩老鹰捉小鸡,甚至和孩子一起躺在地里,嗅嗅泥土的芬芳……
  2.结合建构游戏让孩子玩泥沙。如今,塑料、金属和各种高科技合成材料制成的玩具在幼儿园已随处可见,而一些泥塑、泥制玩具在幼儿园已难觅踪影。不少城市幼儿园的场地越来越大,但除了大型玩具外,场地上仅有的沙池成了孩子们钟爱的地方。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们只要有机会,就会在沙池中乐此不疲地玩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泥土的自然性、开放性、动态性、可塑性不仅对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也为孩子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表现空间。经历了严冬以后,在春意盎然的自然环境中,让孩子尽早玩泥玩沙,无疑是孩子渴望的活动。如若教师在利用沙池、沙坑组织幼儿进行玩泥、玩沙的过程中,结合活动的主题,为孩子提供一些半结构性或无结构性的自然材料和小型玩具,鼓励孩子在活动中动手动脑探索材料的各种用途,不仅能激发孩子持续活动的兴趣,也有利于激发孩子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还可以设计“泥巴乐”“好玩的沙”“亲亲泥土”等主题,开展一系列的与泥、土、沙有关的活动,如“我们去挖泥”“各种各样的泥”“生活中的泥制品”“多变的沙子”等,以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3.利用泥土的特点,尝试开展陶艺教育。陶艺是利用黏土而进行的集绘画、色彩、立体造型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孩子爱玩泥的天性,不仅使陶艺成为了他们喜欢的活动,亦使陶艺的教育价值在实践中不断被发掘和凸现出来。为此,日本和欧洲等国家的教育都十分重视陶艺教育。
  当今,我国的不少城市中的幼儿园已尝试开展陶艺教育,并在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将陶艺教育融合到幼儿园的课程之中,甚至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课程或园本课程。相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泥、沙等自然材料相当丰富和充足,但应种种原因,导致相应的活动却没有进入教师的视野。所以,农村幼儿教师应注意挖掘周边材料蕴涵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泥沙等自然资源的优势,结合季节特点,组织孩子进行玩泥玩沙等活动。
  沉迷于玩泥的儿童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也向我们展示了沉迷于创造中的人类的精神状态。春天来了,老师们,让我们带着孩子亲近自然、投入自然的怀抱吧!鼓励孩子去玩泥、玩土、玩沙吧!
  
  [参考文献]
  1.颜加强.陶艺创造与教育艺术[J].教育艺术,2002(10).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4.易心,肖翔于.中国民间美术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奇,张温轶.陶艺教室——陶艺制作与欣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6.腾守尧.艺术化生存——中西方审美文化比较[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