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创编活动 贵在自由

作者:孙建华




  在一次园本教研活动中,笔者观摩了一个中班语言活动,活动名称是诗歌创编《多彩的世界》。活动一开始,老师请小朋友戴上各种彩色眼镜到室外去感知、体验多彩的世界,回活动室后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发现。接着老师用课件演示了“红色的世界”,顺利完成了诗歌教学。后面的环节便是创编诗歌,老师要求幼儿看刚才的记录图先自己试编,然后与同伴互相交流,最后是集体交流。前面几个幼儿的创编都和原诗歌的句式一样(×色的××),可有一个男孩是这样编的:“我看见紫色的大树。”老师听了立即纠正说“紫色的大树”。第二句是:“我看见紫色的房子。”老师又打断并纠正。就这样,该幼儿编一句,老师打断纠正一次,可他终究没按老师要求编,最后老师无可奈何,只好说:“如果你不说‘我看见’三个字,别人知道是你看见的吗?”男孩认真地说“不知道”。老师说:“你不说‘我看见’三个字,别人也知道是你看见的,‘我看见’三个字可以不要说”……
  活动后大家进行了研讨,在肯定了优点后着重对两个问题提出了质疑:1.诗歌创编是否一定要看记录图?2.如何看待教师多次干预幼儿的创编这一教学行为?对于问题1,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认为要求所有幼儿看图创编束缚了幼儿的思维,编出来的内容单调,仅局限在图上的内容,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不适宜。对于个别创编有困难的幼儿可以看图,以给他提供想象和表达的凭借。对于问题2,则看法不一。部分老师认为,幼儿语言不规范,教师应该干预,理由是:原作品语言精练,结构完整,是幼儿创编的依据和范本,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引导幼儿进行规范的语言学习;另一部分老师认为,教师不应该在幼儿创编过程中强行干预,理由是:教师首先应支持幼儿的创编,强行打断幼儿的创编,不仅是对幼儿的不尊重,而且影响了幼儿思维的连贯性,更损害了幼儿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在支持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引导,所以教师干预应在创编后进行,且必须调整策略,由强行干预调整为在评价中给予积极的鼓励和科学的引导,让幼儿在比较、感受不同创编形式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产生审美倾向。经过研讨,大家达成了共识,一致认同后者。
  文学创编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常用的活动形式,是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创编活动的质量,取决于幼儿的开放思维和流畅表达,教师要在创编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让幼儿能想会说:
  
  一、“创”的空间自由
  
  “创”即创造,幼儿要创造出新的内容,需要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空间,需要自由的想象和独特的创意,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这样的自由空间,鼓励幼儿主动收集信息,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内容,不要限制幼儿的思维,这样幼儿想出的内容才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幼儿才有话说。
  
  二、“编”的形式自由
  
  “编”即将“创”的内容编码。幼儿对一个新词,一种句式的学习,实际上是个体整个学习系统协同工作的结果。个体原有经验、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不同,因而个体对新词、新句式的调整、吸收与发展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幼儿对句式的感悟与习得的速度都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幼儿的这种差异,接纳不同形式的个性化创编,允许出错,不要苛求幼儿,追求形式的完美。
  
  三、“说”的环境自由
  
  “说”即表达“编”的结果。《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所以,在创编活动中教师要着力为幼儿营造宽松的、创造性的语言运用环境,保护幼儿的说话愿望,给每个幼儿提供机会,鼓励其大胆表达并予以积极的反馈,而非横加干预。幼儿创编活动的结果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过程中幼儿的积极参与,有了幼儿的积极参与,再辅以教师的科学指导,幼儿的创编能力和水平自然就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