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接送交谈中的主要问题浅析
作者:朱琳琳
1.过程短暂
教师把孩子“交付”给家长的整个过程往往发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大多是老师看到家长便喊孩子的名字,然后把孩子交给家长,家长接到孩子后就离开幼儿园。
教师和家长之间未能进行交谈,也存在教师分工的原因。在接送时间里,一般只有一位教师值班接待家长,即使教师和家长都想与对方交流,但在人员集中、场面较混乱的情境下,要与家长单独交流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在接送高峰时间到达之前,有教师负责组织孩子活动,有教师负责接待家长,就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接送时间。
有的幼儿园实行“计划制”,教师计划好在一个月内的第一周与哪几位家长沟通,在第二周与哪几位家长沟通……遇到特殊情况及时调整。尽量做到一个月内与每位幼儿的家长都沟通一至两次。同时以接送交谈记录的形式进行自查与他查。这也不失为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2.主动性不强
接送交谈不够的原因既有教师方面也有家长方面的。从教师方面来说,有教师认为接送交谈的效果与自身的能力以及家长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主动性、年纪等因素有关,担心与文化水平低的幼儿父母或是教育观念落后的年长者交谈没有成效,因此不愿花费时间与家长主动交谈,也有些教师由于经验不足或不善沟通,担心与家长交流反而容易暴露自身缺点,而不敢与家长交流。还有部分教师宁愿选择间接方式代替口头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主动性不强的背后是家长和教师对接送交谈重要性认识的不足。与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沟通能力明确地列为教师的基本功之一相比,我国对幼儿教师基本功的主流认识仍是说、唱、弹、跳、画、剪、制作等。这就需要教师从理念上将与家长沟通、配合及对此种能力的培养看得同教学工作一样重要。
3.交谈对象有选择
教师多选择幼儿父母而非祖辈进行交流,有的是考虑到幼儿祖辈教育观念落后,有的是考虑到幼儿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长,有的是考虑到父母是孩子经济的第一后盾……但我们也要看到“4+2+厂家庭模式在我们国家特别是城市的普及,祖辈与幼儿相处的时间有时往往多于幼儿父母。教师也有责任提高祖辈的科学育儿能力。
4.交谈内容单调
接送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间即使有简短的交流,内容也大多是教师向家长交待一些次日或近期需要配合幼儿园做的事情,或与幼儿一日在园的饮食睡眠有关的情况(尤其是祖辈家长接孩子时)。只有极个别的家长主动或者是因为孩子不想离开幼儿园而留下来顺便和老师交流。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往往停留在表层。
5.交谈中地位不平等
在交谈过程中,幼儿教师经常扮演“权威者”的角色,家长扮演“接受者”的角色;也有另外一种相反的情况,家长认为自己花了钱就能购买到教师的服务,从而以“顾客是上帝”的身份自居。
事实上,教师和家长间是多重角色的互动,不仅是工作之间的互动,还需要进行情感之间的互动。双方应该是平等、民主的。教师是具有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教师占主导地位,但教师绝非就享有知识霸权,因为家长对自家孩子的了解往往多于教师。
接送交谈应充分体现其在加强教师和家长间的沟通,促进幼儿发展上的价值。接送交谈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应该引起教师、家长以及幼儿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