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武侠小说的大宗师——金庸
作者:倪 匡
金庸在少年时期,在家乡附近就读。中学毕业之后,适逢乱世,是日寇侵华的年代,金庸就在这时候离开了家乡,远走他乡。据他自己的忆述,在离开家乡之后,曾在湖南西部住过一段时间,寄居在一个有钱同学的家中,这一段青年时期的生活,当然相当清苦。再以后,金庸进入国立政治大学就读,读的是外文系。金庸在政治大学未毕业,就去《大公报》当了一名记者。当年,《大公报》是中国最有地位的一份报纸,影响深远。当时《大公报》在全中国范围内招聘记者两名,应征者超过3000人。在这3000人之中,金庸才华出众,被《大公报》录取。
自此,金庸就进入了报界,而在不久之后,便被派去香港。金庸在香港的《大公报》工作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担任的是翻译工作。在这个时期内,金庸对电影工作有了兴趣。这种兴趣的由来,大抵是由于他在报上撰写影评之故。金庸曾用一个相当女性化的笔名写过影评,也用“林欢”的笔名写过影评。他所写的影评,只怕已全散失不可追寻了,但曾读过的人,都说文笔委婉,见解精辟。以后,金庸直接参加了电影工作,做过导演。
金庸参加电影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其成就和他写作方面的成就来比较,也相去甚远,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实际参加过电影工作,当过编导。
金庸的小说创作生涯,可以说开始得相当迟,但是一开始,就石破天惊,震惊文坛。他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才发表到一半,读者已经将他当作天才了。再接下来的《碧血剑》《雪山飞狐》,令他声名大振。等到《射雕英雄传》一发表,更是惊天动地,在1957年,若是有看小说的人而不看《射雕英雄传》的,简直是笑话。
《射雕英雄传》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的地位,人人公认,风靡了无数读者。在《射雕英雄传》之后,金庸就脱离了《大公报》,和他中学时期的同学沈宝新先生,合创《明报》。《明报》在香港,销量不是第一,但是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之中,它是第一大报,连美国国务院都三番五次请主持人金庸去商议国家大事。
《明报》草创之初,金庸在《明报》上撰写《神雕侠侣》,接下来,大部分小说,也全在《明报》上发表,一直到《鹿鼎记》。在《鹿鼎记》之后,就未曾再撰写小说。而专注于《明报》的社评。《明报》社评,绝大多数由金庸亲自执笔,见解之精辟,文字之生动,深入浅出,坚守原则,人人称颂。就算意见完全和他相反的人,也不能不佩服他的社评写得好,这是金庸在写小说才能之外的另一种才华的表现。
由金庸执笔的《明报》社评,其影响已可与当年的《大公报》相媲美。由于坚持民主、自由的思想原则,金庸曾和《大公报》发生过一次极为激烈的笔战,这次笔战,金庸所写的几篇文字之精彩,真令人叹为观止,只可惜这些文字,竟未曾结集出书。
以上是金庸在事业上的成就的简单素描。
金庸的苦学精神,更令人叹服。当初,他自己觉得英文程度不够好,就进修英文,家里有一个一人高的铁柜,抽屉拉开来,全是一张一张的小卡片,上面写满了英文的单句、短句,每天限定自己记忆多少词。据沈宝新先生说,金庸在年轻时,每天限定自己要读若干小时的书,绝不松懈。一个人能成功,绝非幸事,天分固然重要,苦学更不可或缺。
金庸……毕竟不是写传,只是简笔素描,金庸是怎样的?金庸就是金庸,是天皇巨星,是真正的作家,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思维互联网]
看了这篇文章。我们都会为金庸的成就感到振奋与鼓舞。他在文学上独辟蹊径。一面在武侠小说中吸取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元素,同时摒弃旧武侠的许多不利因素;一面天才般地把西方戏剧艺术融入武侠小说中,从而使他的小说在文字上更显得娓娓动人,情节上更引人入胜,终成一代文豪。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为如何获取成功而感到迷惘,因为各个领域都有前人取得的伟大成就,似乎我们就只能跟着前人的屁股走一样。每当这个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其实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金庸一样,具有创新的意识,在前人打好的基础上,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呢?
(淘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