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我是谁

作者:张 (王莹)




  夜,深蓝,清澈的泉水在夜的笼罩下发出轻微的声响,缓缓地向前流出,我慢慢地拉开那遮得严严实实的窗帘,仰望许久未曾仔细看过的星空。
  今夜无月,深蓝的天幕上只有一颗星在孤独地闪烁,发出暗淡的光。凝望着那颗星,不禁喃喃道:“此时的我,是谁?恰似那颗孤星。”
  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只是寂寞。
  恰似那颗孤星,从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去闯一闯,但又对外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我只有一个人悄悄躲在那层厚厚的深蓝色的窗帘后,向外张望,孤独地看着别人成群结队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
  你看见我了吗?我单肩倚在窗边,听清脆的玻璃珠子声,闷重的古钟敲唤,低吟的手风琴忧郁的低音,在这个无月的夜晚?
  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只是寂寞。
  窗外还残留着雪花,流水遍布,滋生着千奇百怪的世界,像是孤寂的雪花,染上不一般的旋律。
  曾经设想过一座房子,房子是希腊式的蓝色屋顶,干净而纯粹的白墙,天空瓦蓝,永远是那么美。门前要走的小路是一片反光的鹅卵石,反射出很多片小小的天空,很远的地方是一片晶莹的海,蓝得和天空一样纯净。
  无奈的我也只能再次选择依偎在墙角。这里弥漫着无尽的黑暗,我在其中变得忧郁而冷漠。黑暗浓浓地包裹着我,我在其中忘了时间,只是望着最阴暗处发呆。我可以感觉到生命从我身上流逝,却无法把持。不知过了多久,一缕阳光透过了厚重的窗帘,钻进了我的眼帘,我畏惧地向里移动,但只有更孤独。
  风起云涌,既填不满,又掘不空。
  散了又散的云,留下几滴泪。眼泪流下的时候,镜中的我双手捧着微笑,桌角的三棱镜,反射出红橙黄绿的灯火,又散在万花筒内,灿烂的火花,牵出我的惆怅。
  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只是寂寞。
  我坐在一个夕阳能够照到的角落,阳光斜斜地射入眼中,很温暖,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把哀伤与疼痛冲刷走,带向未知的远方。闭上眼睛,眼前一片绚烂的红,血的颜色,但我不知道谁流的,我?太阳?睁开眼,抬起头,看见太阳躲在大片大片的云彩中散发出氤氲的金光。在没有云彩的地方,天是冰蓝的,仿佛歇斯底里后永恒的宁静。“在寂寞的时候,唯有阳光才能懂得你的凄苦的心吧!”喃喃道。
  余晖流逝,云彩的边缘开始模糊,分离,消散。明明撕心裂肺般地疼痛,你却一带而过,那是我学不来的坚强。
  无法唱完的诗篇,依然结束在黄昏。无法记起的艰难回忆,留在我心里飘浮不定,像被烈火焚烧过的痕迹,然后听见停留的脚步暗淡。
  是时间把一切带走,但却把我遗留,将我无情地摧残。
  我被时间遗忘了,被人们遗忘了,被自己遗忘了,只是寂寞。
  (指导教师李志鸿)
  
  点 评
  文题“我是谁”给出了思考方向,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立意。文章叙述的视角非常独特,“我”和“寂寞”时而合二为一,时而一分为二。作者以一双慧眼考问自己,探讨人生,抒发情感,显示了思维的纵深流向。这与泛泛地谈一谈自己不为人知的寂寞,然后简单叙述一下的写法,是根本不一样的。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自己的风格,如“窗外还残留着雪花,流水遍布,滋生着千奇百怪的世界”“眼泪流下的时候,镜中的我双手捧着微笑”,都给人一种语言典雅的动态之感,这样的例子在文中俯拾皆是。所以文章只有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才是独一无二的。综观全文,本文称得上是篇透着智慧思索的美文,只是结尾略显消沉。
  (李志鸿)
  
  点评教师简介
  李志鸿,现为福建厦门集美中学语文教师。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教研工作,担任过十二届高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2000年、2001年、2002年连续获高中毕业班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学生张斌获1990年高考理工类语文科全省第三名,学生赖碧娜在2002年高考中作文获得满分。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小说《情系岌岌阁》于1996年获福建团省委、福建日报社举办的“青春·校园·社会”征文二等奖,杂文《学会放弃》获2000年中国青年报“成功谈”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中国青年报“力神杯”全国征联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