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知耻——做人的底线

作者:汤吉夫




  【老汤档案】
  小说家、教育家、学者,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汤吉夫先生是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共生的作家,三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汤吉夫短篇小说集》《汤吉夫中篇小说选》《汤吉夫小说选》《朝云暮雨》(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郭书俭印象》,以及随笔集《津门乱弹》《湖边记忆》等。近期出版了中篇小说《遥远的祖父》、长篇小说《大学纪事》以及随笔集《书斋内外》。应该说汤吉夫先生是以写小说见长的学者型作家,但他的杂文、随笔因其学养的深厚,同样精彩。这里编发的是《书斋内外》的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今天,贪官污吏的名声,在百姓心中,早已臭不可闻。百姓心中有把尺,不合,就怨之、恨之、咒之、呼吁惩治之。而且,法律也不允许,只要暴露,就总会有追究的依据。无耻是无耻,无耻得还不算模糊。有一种无耻是模糊的,是分不清是非美丑的,有时甚至价值尺度整个都颠倒了,是成了非,美成了丑,而非成了是,丑成了美,一切都旋转着、混淆着,让人昏头胀脑、没着没落。
  这种模糊化了的无耻,是无耻的深化和泛化的表现。已经进入了骨髓,当事人已然分不清耻还是无耻。它不一定比贪污受贿更让人恨,但是其表现却是无孔不入,且常常发生于不知不觉之间。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所谓“不知耻,无以治”就是这意思。无耻的模糊化,是滋生孕育大无耻的温床。所谓彻底清除贪污腐败,就是应当从铲除无耻的模糊化做起。首先要让人知道什么是耻、什么是无耻,继而懂得应当从什么、弃什么,才有可能从模模糊糊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无耻的模糊化的形成大抵是受利益驱动,且从“人情”开始的。有人情当然不需特意打造,但一定会被充分利用。比如家族、亲戚、朋友、同学、战友,都是现代生活中的最为可靠的网络。有事相求,凡有可能,一定会大开绿灯,至于其间需不需要跑动,那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至于尚未建立起网络关系者,那就得赶紧求得人情。急事急跑动,不急则可慢慢做长线,即搞所谓长远的人情投资了。当然投资者,不能空口说白话,要动点真格的或者变相的硬通货。
  用金钱的方式,建立或远或近的“人情网络”,是打乱道德体系和改变价值尺度的最基本的手段。今天生活中的人,绝对不介入这种人情网络者,不敢说一个没有,却一定是极少极少。比如升官、晋级、评职称,现在都兴跑动。所谓跑动,就是要掏出钱来运动和打点,以求事情的成功。这早已司空见惯了,谁也不会觉得多么丢人。久而久之,跑动竟成了一个程序,不跑动反倒变为不正常。用钱打点出来的官不是傻子,上任以后总会先把“投入”捞回来,然后再变本加厉,终成为不折不扣的贪官,没听说哪个花钱跑动出来的官员,上任以后会好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到医院看病,要想得到较好的服务,就要贡献红包,虽然不是所有大夫都这样卑劣,但报上多有所载,看来也远不是个别情况。学界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官本位的意识,加上商业化的运作手段,早已把清明的学校搞得乌烟瘴气。申报职称,申报硕士点、博士点,都要跑动。申报职称是小跑动,找找评委,奉献点好烟好酒也就差不多了,而申报硕点尤其是博点,就得狠下一番功夫了,天南地北地找评委请客送礼,动辄三千五千是常事。据说争一个博士点怎么也得花上十万八万的。
  这股风刮得很烈,连学生升学,也有人敢直接把红包送到老师手里。其实送红包的人一定愿意送吗?也未必。但时风所及,总得随着大溜走啊。但想到那位送红包的学生,在学习做人期间就懂得送红包了,进入社会以后会怎样,只有天知道。想想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吗?
  可惜,丑恶早已不被当作丑恶,自然神圣也就不再那么神圣。混沌污浊,社会的道德水准之低,如今怕也真是到了低谷了。从我们的实际情况看,全社会的物质生活的进步、教育的普及、文化水准的提高,并未能真正拉动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今天是到了需要特别关注道德教育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