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增损离合,妙趣横生

作者:金 寅




  宋元时期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熏陶,如金国皇帝金章宗完颜璟也爱好灯谜隐语,据《千文虎》序称:“金章宗好谜,选蜀人杨祥圃为魁,有《百斛珠》刊行。”杨祥圃是当时的灯谜家,《百斛珠》是一本谜集,“珠”和“文虎”都是灯谜的比喻词,表示灯谜这种文字游戏既珍贵如珍珠,又艰深难解如虎。到了元代,在朱士凯编的谜书《叙万类》里,收集的作品更为丰富了。
  明代的灯谜活动更加活跃,嘉靖进士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有两段记载:“……杭人元夕,多以谜为猜灯,任人商略。永乐初,钱塘杨景言,以善谜名。”“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分别描绘了“永乐”和“洪熙”年间元宵猜谜的盛况。“嘉靖”以后,谜界人才辈出,例如诙谐大家徐文长曾用“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制作成字谜,意思是“何”字边上的“可”废除掉,用“羊”字来替换,猜一个“佯”字。原句出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说齐宣王看到下人牵着牛去祭祀,牛在发抖,就产生了不忍之心,吩咐放了牛。下人反问,难道不举行祭祀了吗?齐宣王便说:“怎么能放弃祭祀呢,用羊来代替吧!”徐文长巧妙地利用了文字上的别解,通过增损的体例制作成字谜。
  这种增损离合的方法至今流行在广大灯谜爱好者中,成为汉字谜的制作范式。下面试分析几条今人的汉字谜,以揭示增损体的特点。
  增损体又叫离合体,即利用灯谜谜面上的字词,通过有关的文字提示进行增加或减少汉字的偏旁、部首、部件或笔画,来获得谜底的答案。例如“向前一直去”猜一个字,通过谜面的“去”的提示,在“向”字里去掉“一直”,于是得出答案“句”字;“半部春秋”猜一个字,通过谜面“半”的提示,在“春秋”两字中各去掉一半再加拼合,于是得出答案“秦”字;“技术合作,不留一手,不留一点”猜一个字,通过“合作”和“不留”的提示,把谜面“技术”两个字拼合起来,再不留“手(扌)”不留“点(丶)”,于是得出了答案“枝”字。根据增损或离合的具体变化,又可以分出一半法(半吞半吐——吕)、纯加法(十有八九——杂)、纯减法(池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也)、加减法(少小离家老大回——夭)等,充分利用曲折思维进行汉字字形的变化,制作成有趣的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