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本本重要还是本事重要?

作者:汤吉夫




  许多人都在攻读本本(证书、文凭),学士、硕士、博士,一级级读上去,这是好事儿,无可厚非。但有些人读本本,是为了长本事,更多的人则是为本本而本本,这差别还是很大的。
  本本本来应当是本事的凭证,但如今的本本却未必都能证明他们的本事,本本和本事实在不能等同了。本本可以糊弄,可以不用力攻读就能拿到手中,有权的用权力来要,有钱的花钱来买,只有本事无法糊弄,是要不来也买不来的。
  中国人的聪明就在于总希望以最少的付出,换得最丰厚的回报。读本本就是这样。读本本你就好好地读啊,用艰苦的努力来学得知识、学得本事,也算一条正道。偏不,心里浮躁像长了草,屁股上长刺,坐不上一时半会儿,哪有“攻读”的心气啊。到头来,有求情,有行贿,有抄袭,有作弊,有打通关节的种种猫儿腻,只求把那个本本拿到手。
  今天,许多人热衷于本本,是因为本本有用。当官要看本本,求职也要看本本。有的单位公然声明:非硕士不要,或非博士不要。勾得人不想要本本,也得要本本,时至今日,没有本本,真是寸步难行了。
  若干年前,我们是看不起本本的。文革中,还曾组织一群工人师傅去考教授什么的,专门去出教授们的洋相,也算是做得很极端的事情了。现在当然不会再这样,本本又吃香了。不过吃香也吃得过分,对于有本事而没本本的,好像又有些挤兑,这股只看本本,不看本事之风,似乎方兴未艾,还没走到尽头。为什么有些单位领导见了博士就先行矮了几分,就赶紧献上房子,就赶紧奉上高薪,以为救星降临了。岂不知光看博士的本本,很可能上当。因为本事并非都表现在本本上。
  如此这般看重本本,是一种形而上学。有本本还得看有没有本事啊。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我们的用人单位为什么不把“遛遛”摆在前边呢?
  天津有冯骥才,高中毕业。但他对文学、文化、艺术的体悟和理解,见之于他的著述中的东西,就远比那些纸上谈兵的教授们高明十分。
  广东的青年评论家谢有顺,本科毕业。他众多的评论文字,立意高远,富于洞穿之力,是那些批量生产的博士们所永远无法企及的。
  还有山西的学者谢泳是专科毕业,这些年专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他对中国现当代的期刊、报纸的研究成果颇丰,学风扎实,文字老到,独树一帜。和我们的一些博士生导师相比,我以为他倒更像一个“博导”。
  更远更多的例子不举了,本本和本事是两个相关又不相关的东西。本本是别人给予的,而本事却是要靠自己努力去换取的。有本本,无本事,终将行之不远,沽名钓誉也只能欺世于一时。而有本事无本本,虽有遗憾,终是“沙里埋不住金子”,总会有出头之日的。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既有本本又有本事,那就只能靠自己的发愤努力了。
  (《天津青年报》2003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