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2007年高考备考攻略(十一)

作者:韩继武




  一、设题特点分析
  高考文言文从全国卷到各省市自主卷,无论命题形式还是分值分配,逐渐趋于稳定。2006年17套试卷文言文考查均由客观选择和主观表达两种题型组成,涉及到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文言文断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8个考点。其中实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两个考点17套试卷都设了题目,其次是虚词,共有16套题设定了题目,再次是归纳概括和筛选信息分别有14套和9套题设定了题目;鉴赏评价只有上海和浙江两套试卷有所涉及,文言句式也只有北京、广东、浙江三套试卷设定了题目。
  由于选择题部分是计算机阅卷,笔者难以得到得失分分析数据,姑且不论,本文将只就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情况作出相关分析。
  二、文言文翻译评分细则例析
  下面以2006年高考湖北卷第13小题为例,具体解析高考文言文翻译评分细则,以便后文准确而有针对性地分析考生翻译失误的原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4分)
  (2)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4分)
  (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分)
  (1)小题参考译文: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
  译出大意给1分;“庙堂”“保”“资”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是指对原句的理解大体正确,也就是说,除“庙堂”“保”“资”三词以外的词语的翻译与整体句意无明显的相悖之处,个别词语的误译不影响大意得分。“庙堂”除“朝廷”外,还可译为“朝堂”“殿堂”“宫廷”等;“保”除“依仗”外,还可译作“有”“保有”“拥有”“享有”“享受”“有……保障”“依仗”“确保”等;“资”除“收入”外,还可译作“钱”“钱财”“财粮”等。
  译文例析:①处在朝廷大堂里,不知道在外有战乱的危急,有(朝廷)的俸禄的保障,不知道耕田种地的苦。(大意正确,“庙堂”“保”译出,“资”没有译出,扣1分)
  ②身处在庙堂下,不知道有打仗的危险,手拿俸禄,不知道有耕种的辛苦。(大意正确,“庙堂”“保”“资”均未译出,只能得1分)
  ③在庙堂中,不知道战斗前阵多么急,在被别人俸禄时,不知道种田人是多么的苦。(“在被别人俸禄时”从语法上讲不通,从文意看违背了原意,使译文大意出错,三个关键词均未译出,不能得分)
  (2)小题参考译文: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
  译出大意给1分;“捶楚”“所以”“护”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捶楚”还可译为“责罚”“刑罚”“鞭打”等,“所以”还可译为“……的原因”,“护”还可译为“遮掩”“庇护”“掩盖”“遮护”“袒护”等等。这道题难度相当大,有生僻且活用的实词。错得最多的是“捶楚”这个词,虽然在人教版第六册《报任安书》一文中学过(“被棰楚受辱”且课文下有注释),但考生还是完全不知“捶楚”是什么意思,往往凭想象译成“责备”等词。
  译文例析:有了非常细小的过错,又谨慎小心地为楚国做事,之所以还能享有清正的名声,是因为有人袒护他的过错。(大意不错,“所以”“护”译出,“惜行捶楚”译错,扣1分)
  (3)小题参考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译出大意给1分,“粒”译对给1分。“粒”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吃饭”“吃粮食”“吃东西”。
  译文例析:①你们吃的是老百姓的粮食,百姓们也必须吃饭才能活,三天不吃,父子就会不存在。(大意有误,“粒”基本正确,得1分)
  ②当官的吃农民的饭,那农民是不是可以不吃饭呢,三天没粮食,就是父子也不能生存。(大意有误,“粒”也译错,不能得分)
  三、文言文翻译失误原因探究
  1.不需要翻译的强行翻译。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国号器物名朝代名、度量衡典章制度等,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例: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高考卷)
  参考答案: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有的考生却误译为:大概说的是姓李的高级将领吧?“将军”一词为官职名,在翻译里属于保留的词语,但因多此一举以今义译为“高级将领”而被扣分。
  2.以今释古 、望文生义。
  例: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2006年四川卷)
  参考答案: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有些考生不懂“钟”在古汉语里有一种含义:容量单位,六石四斗为一钟。因《滕王阁序》一文中有“钟鸣鼎食之家”而望文生义译为:即使送给我一万件乐器我也不接受。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造成遗漏。
  例: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2005年湖北卷)
  参考答案: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罔有其对”有考生译成“没有遇上对手”,大意虽然不错,但虚词“其”字没有落实。
  4.因忽视文句使用的修辞方法而误译。
  例: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2005年全国卷Ⅰ)
  参考答案:裴侠说:“为了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文句中“口腹”一词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意为“饮食”,有些考生由于没有看出这一点,将“口腹”一词直接翻译为“嘴巴和肚子”。
  5.没有译出通假字。
  例: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2006年福建卷)
  参考答案: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句中“乡”通“向”,是得分点,如果未译出将被扣掉1分。
  6.不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从而使关键词、关键句式的翻译不到位。
  例:汤、武非受命,乃弑也。(2006年山东卷)
  参考答案:汤、武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赋分点是:大意正确1分,判断句句式特点译出1分。有的考生译为:汤、武不愿意接受任命,才杀了君王。判断句式没有译出,大意也译错,不得分。
  7.只注意翻译句子本身,不顾全篇以及上下文,断章取义,造成句子的误读、误解和误译。
  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2006年江西卷)
  参考答案: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
  有的考生因只看译句本身,没有联系译句所在的上下文,将前面两个分句译为:于是我对于书的思念,确实与刘伶对于酒的思念没有什么区别。从而造成句子的大意翻译错误。
  四、文言文翻译复习备考对策
  从以上分析看,造成考生翻译题失分的原因尽管各种各样,但最根本的问题是:平均用力,忽略重点。
  重点是什么?个人认为,就是评分的赋分点。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跟高考评卷的评分操作有关。高考评分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操作,一般来说,4分的小题,设3个得分点,这3个得分点有时全是重点词语,有时还有句式的要求。译出一个重点词语或译出句式特点给1分,译出句子的大意给1分。所谓句子的大意正确,就是对原句理解大体正确。“对原句理解大体正确”,不包括赋分点的词语或句子。也就是说,如果只是3个重点词语译错了,不影响大意的得分;反过来,大意译错,重点词语翻译正确,也只扣大意的分。句子的大意基本正确,有一两处非关键词语译错,不影响大意的得分。因此,我个人认为,翻译的应对策略是:理解句意,突出重点。每到重点处,翻译时便要瞻前顾后,上下联系,慎重下笔。
  面对一个句子怎么知道哪个地方是重点?什么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一般说来,特殊的地方就是重点,主要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同形异义的词语,特殊的虚词或者固定结构。
  至于翻译的一般方法和技巧,老师们在复习备考中都会讲到,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