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简牍

作者:余 冰




  从文字产生,人们就开始寻找负载文字的材料。在纸张发明之前,先是用龟甲兽骨。当农业种植代替了以渔猎为主的生活方式之后,木版、竹简、缯帛、玉片、青铜器、石板等也都成为书写的材料。后人称用来书写的竹片和木片为简牍。20世纪50年代,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了一只小木箱,里面存放有书写制作简牍的工具。有用来截断竹简的铜锯,劈开竹简、刨平竹片的铜锛,刮光简面的铜刻刀,削去错字或改换字的铜削,在竹简上钻孔编册的铜椎及笔等共12种。
  楚人书写制作简牍的工具
  
  简牍易于腐朽,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简牍是楚简、秦简,战国以前的简牍至今还没有发现。湖北云梦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五六年时的遗物,简牍的内容为当时的法律文件,文字自然是秦人的墨迹。与小篆相比,笔画少了盘曲,肥瘦相间,字形也从狭长趋向正方,字体已表现出隶书的特点。
  小篆是秦代通行全国的文字,隶书也同时在下层官吏及民间流传使用。秦代的隶书,称秦隶。隶书的兴起与竹简的使用有着很大关系。对此,学者张志和的分析至为精辟:“凡写过字的人都知道,在十分光滑的物体表面书写文字,运笔是很难控制的。竹子的纤维是呈纵势的,制成竹简,其表面的纤维亦呈纵势分布均匀。用毛笔在上面书写横画,则是与竹子的纤维作近似于垂直交叉的运行,运笔有一定的摩擦力,这种摩擦涩行运笔给人的感觉是能够用得上力的。而顺着纤维直行而下,则有光滑失控之感。这就使得书写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尽量避免书写垂直的竖画,而加重了横画的书写力度。”可以说,“隶书的扁方体势则完全是由竹简这种材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书法艺术史漫谈》)。
  简牍在汉代的使用最为普遍。秦汉易代,文字由篆书改换为隶书,这是中国书法史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20世纪以来,在甘肃武威、内蒙古居延等地出土了大量的汉简(称《武威汉简》《居延汉简》),字体主要是隶书,笔法运转流畅,捺特别肥重,竖伸展拖长,隶书逐渐发展成熟。
  
  隶书 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
  秦隶 隶书的一种。指秦代的隶书。也称古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