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文化积累,从阅读开始

作者:张盛开




  ●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皆留存于书中。时光无法消磨它们。它们能够得以再现,并给人以新的感受。
  ——培根([英]哲学家、科学家)
  ●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约翰·卢保克([英]科学家)
  ●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
  ——爱迪生([美]发明家)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苏轼([宋]文学家、书画家)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
  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使人变得聪明睿智。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与书相伴,以书为友,把阅读作为自己增加知识积累的重要方法。他们酷爱阅读,并将之看作人生的一大乐趣,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也因此,他们最用优美的语言、发自内心地赞美书,歌颂书,这些来自心灵深处的赞誉无不给人以极大的启迪,激励我们更加积极地去阅读。
  阅读是文化积累的开始。
  
  蒋子龙:书的征服
  
  蒋子龙,1941年生,河北沧县人。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复员后在工厂工作。1965年发表短篇小说《新站长》。1979年因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而蜚声文坛。还有短篇小说《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中篇小说《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长篇小说《蛇神》等。出版有《蒋子龙中篇小说集》《蒋子龙短篇小说集》等。作品善于在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思想冲突中塑造工业战线上的人物形象。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所以,书是人类一种伟大而美妙的发明。文明的征服其实也是书的征服。
  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闲暇将卓有成效;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一再怂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书。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禁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房子里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书虫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即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它征服。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的办法是,翻遍所有能接触到的书,因为不亲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坏,难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扔掉——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唯一的标准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系着或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同是一本书对有的人毫无价值,对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就有点儿用处。
  读书的功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一类书上。这类书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
  还有一些是供你消遣、娱乐的书,可在沉闷无聊的旅途上,在紧张疲劳之后,在工作之余,以及在睡不着觉的时候去读,而不必用正规的时间,我现在才真正感到时间宝贵,浪费不起。好像一天不再有24小时,只剩下20小时或18小时,其余的时间被电视和其他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活动占去了。我的窗台上和写字台周围书刊堆得过高了,就反省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时间减少了。于是拼上几个晚上,把功课补齐。
  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社会这部活书。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的书;同样,读印刷的书也不能代替读它。
  
  斯蒂芬·茨威格 :书的礼赞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感觉的混乱》,传记《三大师传》《同精灵的斗争》。
  
  当我试着要将书籍和文化,在知识上,在经验上,在使我能超越我一己范围的能力上,所给予我的一切除去时,它便立时溶解消失了。无论我的思想转向何处,每一种物件,每一种环境,都与和书籍有关的回忆和经验联系在一起,而每一句话也涉及我所读过的所知道的无数有关事件。……书籍给予我关于这广阔的无垠的世界的最初的景象,以及想要浸涸其中的意念。我愈想到这些事情,我愈加了解一个人的思索世界包括千百万单纯的印象元素,这其中仅有少数是他本人观察和经验的结果:其余的一切——那紧要的综合的群体——都来自书本,来自他所阅读的,间接的学习。
  任何地方,不仅在我们这时代,书籍正是一切知识的泉源,各种科学的开端。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世界。
  世上的一切进步大都依靠了由于人类聪明的两种发明。车轮的发明,带着炫目的变革随了它的轴心向前辗进,使得我们可以到处移动。写作艺术的发明,激动了我们的想象力,给予我们思想以表达的机会。那位第一个不知名的人,在某一时代某一地方,将坚硬的木材沿着车辐围绕起来,教导人类克服了隔离地域和民众的距离。随着第一辆车辆的出现,交通立刻成为可能的了;货物可以运输,人民也可以旅行增广见闻,它结束了自然所设立的界限,这原先曾将某一些果类、金属、石料和旁的产物,各限制于其自己狭隘的产地的。国家不再是依靠自己,而是依靠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存在,东方和西方、南方和北方,由于车辆的发明而联合在一起了。正如车辆的各种不同的用途,成为机关车、自动机、推进机的一部分,战胜自然界的吸引力一样,写作艺术也正是这样,它的发展早已远离手写的卷轴时代,从单页进化到整本的书籍,克服了萦绕在个人身上的那种生活和经验的悲剧的限制。有了书籍,谁也不再有闭关自守,缩在自己狭隘的樊笼里的必要,而能感受世界一切已经或正在发生过程中的事情,他能共有整个人类的思想和感觉。在思想世界所发生的几乎每一件事情,今日都要依靠着书籍,而这种生活形式,充满着智慧,超越于物质关系之上,我们所谓文化者,没有书籍也无从存在。书籍的这种扩大灵魂建造新世界的力量,活动在我们个人的私生活中,除了在特别重要的时机之外,很少使它自己现身在我们意识中引起我们的注意。书籍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历史的悠久已经使我们不能在每次运用它们时合理注意到它们稀有的特性。每一次呼吸,我们吸进氧气,由于这看不见的营养物,我们使得我们的血液起一种神秘的化学上的滋养,可是正如我们对这种事实从不注意一样,我们也很少意识到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从眼中不停地摄取心灵的食粮,这样给我们精神以滋养或疲劳。因为我们已是几千年写作生活的后裔,阅读几乎已经成了一种生理的本能,几乎是自动的。
  自从我们开始进学校捧了书本在我们手中的时候起,我们和它们相处的熟悉,当我们拈起一册书时,不经意得好像我们拿起一件外衣、一副手套、一支卷烟,或是其他为了供应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而大量生产的任何物件一样。熟悉蕴蓄了轻视,于是只有在真正的创造,沉思,生活的冥想的时刻,我们才见到我们所习惯了的东西的真实的神异。只有在这种潜思冥想的时刻,我们才虔敬地意识到从书籍上所给予我们的能打动心灵的魔术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我们生活中所占的重要性,使我们无法想象,在这20世纪,如果没有它们这神迹似的存在,我们内心生活将变化成怎样。
  
  编 后语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只要拂动书页,就能感受到世界一切已经或正在发生过程中的事情,就能共有整个人类的思想和感觉;如此而言,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阅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