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生命的最后一声叹息

作者:王红婷




  我走进自己的房间,把我的东西收拾进我的小箱子。如果以前一位有地位的朋友对我说的话应验的话,那么我们在英国的奥地利人应该算是德国人,所以等待着同样的限制;也许当天晚上我就不能再睡在自己的床上。我又降了一级。自从消息传来一个小时以后,我在那个国家已不仅是外国人,而且还是一个“敌邦的外国人”,即一个敌对的外国人;我将被强行放逐到一个我搏动着的心不愿呆的地方。因为对一个早被赶出“德国”的人来说——由于他的种族和反德意志的思想方式——现在在另一个国家,根据一项官僚主义的法令,硬把他划在一个他身为奥地利人从来不属于的集体里,这种处境岂不更荒唐?大笔一挥,整个生命的意义变成了荒谬绝伦。我还一直用德语写文章、想问题,但我脑子里想的每一个念头、我感觉到的每一个愿望,都是属于为世界自由而战的国家。我的任何其他联系都被扯断了,所有过去的一切,曾经有过的一切,被粉碎了。我知道,在那次战争之后,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因为我内心深处的愿望已成泡影,四十年来我把自己信念的一切力量都献给了这个愿望:实现欧洲的和平统一。我害怕人类互相残杀的战争甚于害怕自己的死亡,现在战争第二次发生了。我整个一生热烈追求人性与精神上的团结一致,我在那个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需要牢不可破的团结的时刻,由于那受到严重排挤的处境而感到无能为力。我感到一生中从未有过的孤独。
  …………
  骄阳普照着大地。正如我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注意到我前面自己的影子一样,我也看到了在现在这次战争后面另一次战争的影子。战争的影子将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它的暗影大概也蒙住了这本书的某些章页。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 读书人语 ★
  读了《昨日的世界》你会发现茨威格对欧洲及整个社会灵魂的刻画是那么细腻和真切。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一战”“二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成了他生命的绝唱。
  作为“向上之心甚强,相与之心甚厚”的茨威格在燠热的大西洋彼岸对世界、对人类、对生命的最后一声叹息,是一厢情愿的眷恋还是身不由己的告别?我相信他是笑着,念着,痛着写完这本书的。但我又仍然相信他最终是微笑着满怀期许地离开这个世界的,而如此不顾一切地选择绝望离去,一定是为了追求那些更美的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