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2007年高考备考攻略(一)

作者:尹龙国




  同学们,“高考直通车”来了。
  在高考这一人生的重要考场上,如何调动潜能,发挥最佳水平,以优异成绩迎接高校的挑选,是许多同学所关心的问题,为此本刊特开设“高考直通车”栏目。我们本着“一看、二练、三通过”的宗旨,邀请广大一线教师,针对各个考点进行专项指导,为你带来锦囊妙计,帮助你在高考前快速提高语文能力,建立自信,从而胸有成竹地应对高考,“通过”高考大关,进入理想的高等学府。在此,我们祝愿广大学子志在必得。
  快快搭上“直通车”,助你驶入大学的快车道。
  (编 者)
  
  ■考点扫描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的传统试题,依据《考试大纲》,现代文阅读考查范围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能力上要求“能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答案上取消字数限制,给考生在表达空间上以一定的自由。
  答好现代文阅读试题,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是考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下面我们结合具体文章,来谈谈文学作品的阅读。
  
  ■能力提升指导
  近年来的文学作品阅读以散文作品居多,所以我们重点来谈谈散文阅读的门径。
  散文的特点,同学们可谓早已耳熟能详了,大多能随口说出,当然是“形散而神不散”了。可细究起来,什么是散文的“形”呢,什么又是散文的“神”呢?恐怕多数同学不大能说得清楚。因为,如果一篇散文的“形”是“表”,它的“神”就是“里”;如果一篇散文的“形”是“实”,那么它的“神”就是“虚”,这“里”和“虚”确实不好理性、准确地把握。
  我们首先要明确这样的一个认识,即散文的写作目的,无不是抒情、言志、明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散文的这个终极写作目的,我们不妨称之为“神语”。这当然也包括直接表现这情理志的议论抒情性语言。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散文阅读的一个门径:如何通过把握“形语”从而把握“神语”,即由表及里,由实及虚。
  那么,什么是“形语”呢?
  这要从散文的表达方式说起。有一类散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比如2005年高考北京卷《合欢树》,它的“形语”是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心理等特征;有一类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多是一些写景抒情、状物言志类散文,如2006年北京东城区高考模拟题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它的“形语”,便是描写的景、物以及它们的特点;还有一类散文表达方式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它的“形语”,便是丰富的具有说服力的事例,以及事例中的事理倾向。
  这里我们先以《合欢树》为例,探究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散文的的阅读门径。
  许多同学见到这篇文字时的感受是,普遍不知从何处入手。大多同学只是能理解到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这个层次。对主旨不能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把握。更谈不上细节上的理解、把握了。
  我们以考题的第18题为例,其中的选项C是理解不正确的项: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于是许多同学会产生疑问:母亲从情感上、从年龄的特点上,“有点迷信”为何就是错误的?这还要从“形语”说起。文本的“形语”(以写人为中心的,不妨也可叫做“人语”), 即人的“特点”(动作、心理、行为、语言特点),树的经历。
  
  合欢树(节选)
  史铁生
  (1)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2)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3)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4)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5)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6)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7)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8)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9)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取材于《史铁生作品集》)
  我们先重点看第(2)段,这一段文字极为精要地塑造出了母亲的“形”象。不难筛选出这样的词语:描述了母亲肖像的“白发”;描述了母亲动作行为的特点有两个层次:a.“不死心……到处找……打听……买……让我……让我……仍不放弃”;b.“到处去……顶着雨……冒了雪……锲而不舍”。前者是希望,后者是绝望后的希望;描述母亲心理的“绝望——希望”与描写动作行为的语言互为映照。我们再从第(1)段中的“形语”“年轻……急……解释……气得够呛……聪明……好看”中对比出母亲“形”的特点。母亲在世时,为我寻找一个精神的皈依,是她的希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希望——绝望——希望”的心理历程。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