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交友的传统称谓

作者:叶相国




  作为遐迩闻名的礼仪之邦,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向来强调人际交往中的分寸。好朋友不说实话、直话,固然失之虚伪;“交浅言深”、举止失度,也是失身份、丢面子的大事。明代学者苏浚把交友分为四种境界:“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长期以来,人们根据交往性质的差别,给交友加上了许多习惯性称谓。
  若按交情的亲疏深浅分,彼此知根知底,高度默契,无须用言语沟通的朋友叫“忘言之交”,或称“契友”。相互亲密无间,不拘礼节、行迹的朋友,叫“忘形之交”。交情超过一般水平,成了最好的朋友,称为“至交”。精神上高度认同,彼此慕名却无缘见面的,谓之“神交”。交情如金石般牢不可破的,叫“金石之交”。《汉书·韩信传》中说“今足下(指韩信)虽自以为与汉王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说明韩信与刘邦的交情原本是很深的。彼此情投意合,互无隔阂的朋友,叫“莫逆之交”。“莫逆”,即没有抵触、违离,语出《庄子·内篇·大宗师》:“(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友。”能够推诚相待、生死与共的朋友叫“生死之交”或“刎颈之交”,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说廉、蔺二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若朋友亲如手足,通过换兰谱(一种写有自己家族谱系的帖子)、行叩拜礼而结成异姓兄弟的,则叫“金兰之交”或“八拜之交”。如《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张生说:“(杜确)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至于交情浅,仅接触过一次的,谓之“一面之交”;而疏于往来,只在见面时打个招呼的,则叫“点头之交”。
  按身份、等级、地位分,儿童时代骑竹马为戏的朋友,即自幼相交的朋友,叫“竹马之交”或“总角之交”。“竹马”出自李白的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而“总角”指的是男女小孩头上扎的发鬏,语出《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身份普通的平民之间的交往称“布衣之交”。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说“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在发迹前的窘困时期相交的叫“贫贱之交”。不拘年龄、行辈差异的朋友叫“忘年之交”,意思是相处亲密融洽,忘了年龄行辈的悬殊。在逆境中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不计身份、不嫌贫贱而相交的朋友叫“杵臼之交”。“杵”,即木棒;“臼”,即石臼,均是民间舂米用的工具。
  欧阳修有句名言:“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道出了古人交友的道义准则。按照这样的标准,人们把为权势、财利而结交的朋友称作“势利之交”。《汉书·张耳陈余传》说:“势利之交,古人羞之。”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同样受到轻视甚至鄙视的还有“市道之交”“酒肉之交”。前者指在市井之间因买卖而结交的朋友;后者指在酒桌欢场中结交的同党,现在则习称“狗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