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丝线串珠与顺流直下

作者:鲍亚民




  “文从字顺”即文字通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字词用得恰当,妥帖;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无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文气不贯通在作文中表现为三种情况:第一,句与句之间缺乏合理的逻辑顺序。句、段组织得不合理,就会杂乱无章,它反映了作者的思维缺乏条理性。第二,句与句之间缺乏应有的语言呼应,读起来感到生硬,缺乏连贯感。第三,语言表述中的跳跃现象。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认识问题,由于对事物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解,对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没有弄清楚,表述时便少了一些必不可少的环节。另一种是没处理好由思考向语言的转化,语言便不连贯。
  那么作文如何做到“文气贯通”呢?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一、丝线串珠法
  要使语言连贯,写作时完全可以用丝线串珠法,使段落与段落之间流畅过渡。段落与段落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每个相对独立的段落都是一颗珍珠;段落与段落之间应按照一定的关系凝聚在一起,使段落衔接自然流畅,而丝线是贯穿文章段落衔接的中心句。
  请看下面的作文:
  
  愿 景(节选)
  天津一考生
  
  我不知道前行的路上有几多挫折,尽管年少,但陷进泥泞遭风袭雨的经历已让我领教世间变幻。但愿景指点我,命运的坎坷是上帝亲宠,只有在这艰辛多舛的险滩上留下足迹,才能有资格欣赏明天的缤纷色彩,才能自豪地宣告:我的生活不乏味!
  我不知道摔倒之后能不能站起来,稚嫩的双肩还常常让父母用亲情慰藉抚摩。但愿景正视我,就此躺下激情之火就会熄灭,拼搏之路就会中断,只要还有一盏信念之灯闪光,就没有理由成为生活的懦夫,命运的俘虏。成功之神青睐无畏的勇士,并亲传衔取橄榄枝的秘笈:打破心中封冻的冰河!
  我不知道耕种了是否有收获,心想事成的梦境一直停驻在枕间。但愿景启迪我:人的一生如同四季,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种下的是希望,播撒的是活力,希望让生活充实多彩,活力为心田驱除杂草荒芜,总以为世间的温暖全来自太阳,其实心头的种子会传送出神奇的能量!
  我不知道面对抛来的鲜花与掌声我会不会沉醉,荣辱得失的喜悲已让我领教人性的玄奥。但愿景点化我:荣誉\声名,如同鸦片,取用适量为良药,沉于其中销骨积毁,魂魄无存。它不过是一次暂时小憩,一次修补调试的喘息。人在征途,不是归人,只是一个踌躇满志的过客!
  我不知道捧出真诚是否会赢得友情。利来利往的市井俗媚把千年文明染上污渍。但愿景教导我:坦诚的价值似足色的黄金,永远不会贬值,与它为伴,付出的是踏实自信,获取的是纯洁温馨,知己的定义是坦荡中的愉悦,理解中的幸福。任何功利的迎取应和,留给你的只能是隐隐作痛的悔过。
  本文用“我不知道……”这一过渡语来贯穿上下段落,使段落之间意思连贯起来,读来琅琅上口,语势一气贯通,极为流畅。
  
  二、顺流直下法
  文章以思想的发展或感情的变化为线索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动笔前把思想或感情调整成有序顺畅的脉络,然后选取能体现思想或感情变化的事件或场景,把它们排布在思维流动或感情发展的各个变化点上。这样,思想或感情是河流,事件或场景是河中或急或缓的朵朵浪花。浪花飞溅,使文章有活力;河水向前,使文章流畅。
  请看下面的作文:
  
  黄山松,我读懂了你!(节选)
  安徽一考生
  
  你能读懂黄山峭壁上的那株迎客松吗?
  云缠它,雾绕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大自然仿佛容不得它的存在,定要除之而后快。然而,它不低头,不让步,不畏风刀雪斧的剔抉,在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声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逃遁;它以刚硬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一切生之渴望、生之奋斗、生之抗争,都在这由苍松摇出的命运交响曲中展现出来了。
  读黄山松,你不觉得我们的安徽正是一棵伟岸挺拔的劲松吗?
  安徽,襟江带淮,千年激荡,几经兴衰,这片辽阔的大地上曾上演过多少群雄逐鹿、惊心动魄的故事啊!
  这里曾经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老庄道学,三曹华章,新安文学,桐城散文……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看两不厌,独有敬亭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些,不正印证了文人墨客们对江淮秀丽景色的向往吗?
  众人皆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却有几人清楚那倚门而立翘首遥望、“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正是咱安徽潜山姑娘呀!“乔公二女秀所钟,秋水并蒂开芙蓉”令诗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而那“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焦刘之恋不也跨越时空感动今人吗?
  黄山松,我读懂了你!黄山松,你是徽魂!
  文章以“黄山松,我读懂了你”为线索选取材料,布局谋篇。一句“你能读懂黄山峭壁上的那株迎客松吗”,引出作者的感情波澜,一句“读黄山松,你不觉得我们的安徽正是一棵伟岸挺拔的劲松吗”,引出了作者对安徽的赞美之情。这样文章写来就像奔流向前的河水,自然流出,生动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