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读《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

作者:郭晓安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以其朴实而又传统的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感到规范而又威严。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有如下几个特点:
  
  1.紧扣《考试大纲》,朴实而又传统
  
  相对于2005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今年试题更加紧扣《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和内容要求。比如科技文阅读《地球气候成因新说》中的第7小题“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和大阅读《阳光的香味》中的第17小题“联系上文,概括出本文的主旨”等,就都很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要求。试卷第1小题“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和第4小题“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都显得朴实而又传统,恢复了上世纪90年代的高考试题的命题形式。文言文阅读中的四个实词“善、高、视、多”均属《考试大纲》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范围。再如第18小题“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第19小题“对二胡的介绍。筛选信息,压缩”,第20小题,从“家园”和“思念”中任选一词,仿照朱自清的《春》中的三个句子,采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方法,注意三个句子内容的内在联系,更是严格执行了2006年《考试大纲》中的“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这一规则。
  
  2.贴近教材,规范而又威严
  
  比较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今年试题更加贴紧教材。比如第1小题和第2小题所考查的20个词中“层峦叠嶂、大有裨益、义愤填膺、班师回朝、披肝沥胆、见风使舵、一念之差、乐此不疲、拍手称快、功败垂成、坍塌、赘述”等词多散见于初高中教材。第13小题名篇名句的背诵选自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三种境界”,更是散见于我们初高中教材学过的各首诗词中,第18小题的关联词语的连贯内容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王力的《语言与文学》一文中,第20小题朱自清的《春》的句子更是出自初一教材。这样的试题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和知识储备的要求,使考生感到亲切不陌生,使高考试题更加人性化,与考生更接近,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再如古诗歌鉴赏是宋代黄庭坚在苏东坡所画的《竹石牧牛》上题的一首诗,好多学生没有看懂,针对这首律诗提出问题:“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在第五册第17课《李杜诗五首》的课后练习中明确指出:“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一层,前后共两层。”这类考题紧贴教材,可我们的学生中分三层的居多,前边如果分错了,就影响到本题第2问和后面一道题的正确回答。这说明了命题的规范和威严。再如现代文大阅读《阳光的香味》第14小题考查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品味语言;第15小题分析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第16小题重要句子在文中含义的分析,都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教材中有例证的,也是很规范的。
  上述试题虽贴近教材,但更加规范和威严,稍有一点错就要扣分,就要惩罚,足以引起我们对语文日常学习的重视。
  
  3.关注生活,内容广泛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高考语文考查的内容也必须关注生活本身。今年的试题就把视角投向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第2小题的几个句子,涉及了农民变废为宝,把服装厂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棚的“棉被”;王大伯喜爱小猫小狗乐此不疲;文艺演出,跳傣族舞,泼水致意,人们欢乐无比;厂长动情地动员职工。第3小题中,涉及了青藏铁路贯通的意义;老字号食品厂讲究选料,食品受顾客欢迎;天安门广场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问题;扩大义务教育及助学资金等内容。其他如主观题中的“二胡”段的缩写;《春》重要句子的仿写等。作文中的全面理解寓言故事中的含义,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些无不是与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令广大考生感到亲切自然。这种命题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的良好习惯。
  
  4.高考作文,为“话题作文”解锁
  
  高考历来受到教育界以及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每年高考人们最关注的就是作文题。如果说2005年的全国各省高考作文试题渐成个性,那么2006年已是作文命题个性的激情张扬。可以这么说,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彻底被打破。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的作文材料是通过乌鸦学老鹰俯冲抓羊被逮的故事,引发了牧羊人和他儿子的对话,让学生全面理解材料,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无疑是给“话题作文”解锁。使考生人人要思考,人人有话说,增加了思辨能力,使人人都能张扬个性,发挥特长。此题使人思索,从牧羊人角度来看,乌鸦自不量力;从牧羊人儿子的角度来看,这只乌鸦是一只非常可爱的鸟(是从童心出发);从旁观者角度来看,事浅而意深,具有多重含义:(1)从实际出发,(2)勇气的可爱,(3)批评的善意,(4)认识的差异等,给人以无限启示。
  总之,2006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I,正在和当下的主流文化生活日益接近,应了“80年代考知识,90年代考能力,21世纪考素养”这句话。高考语文试题符合了高考改革精神,切合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也符合课改精神。对加强对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高考结束了,它引导我们对今后的语文学习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1.一定要仔细研读《考试大纲》,把握《考试大纲》。我们应该仔细地研究上面的每一句话,注意其中的每一点,哪怕是极其细微的一点变化,然后有针对性地把这些内容贯彻到学习实践中,这样就会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一定要重视教材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高考考查的是考生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把课内知识运用到课外的能力,而课内知识就是这种能力的基础。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教材,不论试题如何千变万化,选材如何层出不穷,那些考点、能力点依然离不开教材,所以在平时,我们要重视教材的学习,尤其重视经典篇目的学习。该读的读,该背的背,该写的写,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基础,才能有制胜的把握。
  3.一定要关注现实生活,注重经验积累。只有课内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转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的观念,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而要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课内的知识运用到课外,学会活学活用,多听、多看、多读、多用、多动脑、勤思考。这样才能打有准备之仗,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