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鲍叔巧计迎管仲

作者:佚名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选自《国语·齐语》,题目为编者加)
  
  【注释】
  ①其:应该是,表推测语气。②宥:yòu,宽恕。③反:使……返,使(他)回来。
  
  【文学常识积累】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据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作。全书共21卷,以记言为主,记叙了上起西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共538年间各国的内政外交等事件,反映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与《左传》比较接近,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阅读提示】
  管仲和鲍叔牙初为至交,管鲍分金的故事千载流传。《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齐襄公(齐桓公之兄)做国君时,国内混乱,鲍叔辅佐小白(齐桓公)逃到莒国(今山东省南部)。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作了国君。不久公孙无知也被杀,小白和公子纠争夺齐君之位。管仲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逃回齐国,作了国君。鲍叔深知管仲之才,便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施巧计从鲁国迎回了管仲。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令人钦佩;鲍叔牙知人善任、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更是难能可贵、千古流芳!
  
  【知识考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不冻 馁:饥饿,挨饿。
  B.治国家不失其 柄:根本。
  C.君若而反之,夫犹是也 宥:宽恕。
  D.王之甚矣 蔽:蒙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君之赐也。
  巨凡人……岂足托乎?
  B.为其君动也。
  管子,天下之才也。
  C.若必治国家者,则管夷吾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出于此乎?
  D.邻厚,君之薄也。
  夫管子,天下才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A.吊有,贺有喜。
  B.能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赵王之子孙
  D.昔者夫差吾君于诸侯之国。
  4.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曾经背叛了齐桓公,他带兵截杀齐桓公时亲自射中了齐桓公的衣带钩,差点儿要了齐桓公的命。
  B.鲍叔与管仲本来就是好朋友,鲍叔不仅没有嫉妒管仲,而且还竭力举荐他,并设计把他接回了齐国。
  C.选文赞扬了齐桓公不计前嫌的宽广胸怀和重视人才的宝贵精神。
  D.鲍叔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
  (2)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
  
  【答案点拨】
  1.D(蔽:受蒙蔽。)
  2.C(C项中“其”都表推测语气,助词。A项中,前者是代词,这;后者表判断。B项中,前者是代词,他;后者做句首发语词。D项中,前者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后者是助词,的。)
  3.D(D项的“耻”和例句的“生”都是使动用法。A项的“忧”,形容词做名词。B项的“面”,名词做状语。C项的“侯”,名词做动词。)
  4.A(“管仲曾经背叛了齐桓公”的说法与原文不符。)
  5.(1)在忠于国君和讲究诚信可以作为百姓的榜样上,我不如他;在制定的“礼”和“义”方面的法令准则可以适用于全国上,我也不如他。
  (2)我们国君想亲眼看着杀掉他,要是不能将活的(管仲)带回去,当着群臣的面杀掉他,还是没有达到请求的目的呀,请求您让他活下来。
  
  【参考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让鲍叔做太宰,(鲍叔)推辞说:“我,只是大王身边的一个平庸的臣子,大王您给予我恩惠,让我不受冻挨饿,这也是大王您的恩泽了。如果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那并非我的能力所能办到的;如果一定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那么,这大概要管仲(才能做得到)。我在五个方面比不上管仲:在宽大和善,使人民感恩上,我不如他;在治理国家坚持治国的准则上,我不如他;在忠于国君和讲究诚信可以作为百姓的榜样上,我不如他;在制定的“礼”和“义”方面的法令准则可以适用于全国上,我也不如他;站立在军门前拿起鼓槌(敲击),能让百姓都增加勇气,(这点)我也不如他。”齐桓公说:“管仲(曾经)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鲍叔回答道:“他是为他的国君而行动;您要是宽恕了他使他回来,他也会像那样(效忠您的)。”桓公说:“怎么办?”鲍叔回答说:“往鲁国去请求。”桓公说:“施伯是鲁国国君的谋臣,他明白我将要重用管仲,一定不肯把管仲交给我,怎么办呢?”鲍叔说:“(您)派人到鲁国去请求,说:‘我们国君有个罪臣在你们鲁国,(我们国君)想在群臣面前杀了他,所以来请求(您将他交给我)。’鲁国国君就会把他交给我们。”
  桓公派使者往鲁国去请求,就像鲍叔所说的那样。鲁庄公拿这件事去问施伯,施伯回答说:“这并非是想杀他,而是想用他执政。管仲是治理天下的奇才,如果让他回到齐国,那么,一定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鲁庄公问:“怎么办?”
  施伯回答道:“(把他)杀了把尸首交给齐国使者。”鲁庄公将要杀管仲时,齐国使者请求说:“我们国君想亲眼看着杀掉他,要是不能将活的(管仲)带回去,当着群臣的面杀掉他,还是没有达到请求的目的呀,请求您让他活下来。”于是鲁庄公派人将管仲捆了交给齐国使者,齐国使者领着管仲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