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2005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八)

作者:佚名




  创 意 话 题
  (浙江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创 意 导 引
  鲁金会(浙江临海大田中学):这是道“广阔有边”的话题作文,先说“广阔”,话题包罗万象,海阔天空任凭学生各显神通;再说“有边”,话题本身是“关系型”的题目,包含辩证关系,要求考生“以小见大”,避免“空话”“大话”,又有效地预防了“宿构”“套写”。要想写好这道题目,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口。
  由自然规律切入:“梅花报春,桐叶知秋”,借一花一叶人们掌握了四季的轮回;“早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借云霞人们掌握天气的阴晴等。
  由人的情感切入:“儿寒乎,欲食乎”,一句平凡话语是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杯清酒交得深深的友谊;“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抔黄土是丈夫对亡妻无尽的思念……
  由社会人际关系切入:一次交谈填平了父母和子女的代沟;一个浅浅的微笑让陌生的邻居亲切起来;一声轻轻的道歉使心存不快的同事涣然冰释;一次一个老师拍了拍同学肩膀,那个同学顿感信心倍增,一次一个同学握了握另一个同学的手,那个同学觉得班集体无比温暖;连战访问大陆,一次访问传达华夏子孙渴望统一的共同的心声……社会关系错综复杂,透过个别现象我们能读懂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乃至民族关系、国际关系。
  从文化层面切入:庄周拒绝了楚使,成为“在风声鹤唳的夜晚独守心灵月亮的树”;屈原徘徊汨罗江畔,高声吟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陶潜归隐山林是因为“性本爱丘山”,李白寄情山水却是因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借诗文的一鳞半爪,我们触摸中国古代文人的真性情,剖析民族脊梁的精神世界!
  从艺术层面切入:齐白石画虾,寥寥几笔,“虾”便跃然纸上;贝多芬的音乐,每个音符均传达深邃的思想;东方的园林,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修竹一丛乃是枯木竹石图;西方的教堂,屋顶的“十字架”,传达的是宗教的神秘世界……艺术是需要顿悟的,也许只在一瞬间,你便会发现整个浩瀚的宇宙。
  从人生层面切入:一声啼哭开始了人生,一次跌倒意味着成长,一位良师,一个诤友,一本好书,一次旅行,一个梦想甚至一念之差……采撷生命的点点滴滴,领悟生命过程的真谛!
  从哲学层面切入:“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那是禅宗的“圆融互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那是佛教的“小大互容”;道家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是“多少互换”;苏轼感叹“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却有“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与我兼无尽也”的释然;里尔克说,从时间之轮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刹那,置身于自由的空间,我们便把握了存在,或许那叫“时空互变”……
  哲学是对世界整体的把握,用哲学观照世界万物,你会更有收获。
  唐惠忠(江苏太仓高级中学):看到这道题目,考生可以由平时作文常见的“窥一斑而见全豹”“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1%的错误会导致100%的失败”等主题引申开来,赋予话题足够的联想意义,从而反映自己对现实生活或社会热点的独特感悟。比如,写“一滴水可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风范与修养,可以从他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中领略;写见微知著,不经意的细节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写伟大乃处处注意点滴的积累,一个专注细节的个体,一个专注细节的民族,是值得尊重和敬畏的;写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以从细微处探究;写宇宙的奥秘,需要从细部入手加以探索……这就需要感性的认识,也需要理性的思考,更需要突出的语文能力。
  
  佳 作 展 示 台
  眼泪中的中国情节
  浙江考生
  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见你心中的全部海洋。
  ——题记
  
  我说中国的文化一半是浸在海水中的,咸涩的焦灼,凄苦的迷离,构建了华夏的高阁。
  回望历史,我们无法不正视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面对他们,我们又无法躲避他们脸上长流的泪。那泪,是一种包含,包含了人生诸多的坎坷,包含了时代留下的痕迹,包含了中华文明蹒跚的脚步。
  你看,杜甫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渴望国强的期待;李白总在哭,哭声中是他一醉千年的姿态;李煜总在哭,哭声中是他想到故国朱颜改的悲哀;陆游总在哭,哭声中是他北国久失的无奈。泪,飘洒。你听,苏轼在泪中低吟,“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柳永在泪水里默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泪,表达了千种风情。
  我听到阮籍呼号,因“天下无智者,使竖子成名”而穷途痛哭,那是魏纷乱的愤恨之泪;我听到李清照低吟“梧桐落,又还秋风又还寂寞”,并且双泪长流,那是南宋败落的无奈之泪。泪,记录了一个时代。
  中国,也许正因为这些泪流满面的感伤文人,才有它更为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些泪,又几经流传,流在后人的眼中。我们无法忘却这些感伤的文人,他们对人世的种种必然丢失不能待之以坦然,对人世必有的缺憾总耿耿于怀,他们无法安宁于生活的定数,然而却既不能战胜世界又不能战胜自己。这样的现实于是只能由泪来承担。
  是的,一个又一个,一代接一代,悄然而来,溘然而逝,终于留下了风雨飘摇中的身影,留下了永不干涸的泪,而对无数的后人来说,则是留下了一个长久的永远的标志,一个属于东方的文化情结,一个不息地祈祷着昌盛的记忆。泪,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泪,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明;泪,于是折射着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
  我总是这样想,在这个年代,我们不怕笑容的消亡,而是害怕在泪眼中无法了悟人生,了悟中国的文化。泪,不只是一种实在的液体,我们应清楚,泪是一种精神的包含,在那里,我们可以看见一切一切。
  原来,小小的一滴泪,却滋润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原来,小小的泪滴中,我们看见过去与未来。
  点 评
  这是一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特色的议论性散文。作者把内心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浓缩在一个极具震撼力的意象——“眼泪”之中,由“眼泪”揭示出中国历代文人的“千种风情”,中华文明的“文化流转”。意蕴丰富,思考深刻,显示出对中国文化独到的思辨力。
  (荐评教师唐惠忠)
  
  母亲的铁盒
  浙江考生
  
  这是在重病房外的过道区,吵闹声充斥着整个走廊,三个亲兄妹在房外争着遗产,而房内则躺着正在急救的母亲。
  母亲没有房产,没有存款,但却留着一个铁盒,里面必定存放着无价之宝,三兄妹争的也就是这一铁盒。
  大哥身手敏捷,第一个抢到了铁盒,打开看时,里面并没有金银珠宝,有的只是写有三兄妹名字的信封。
  大哥打开写有自己名字的信封,里面只有一张发黄的旧照片。那不就是大哥当年戴上红领巾的照片吗?大哥穿着朴素合体的衣服,他笑得是那么灿烂。
  二哥也忙打开自己的信封,里面只有一个药方。
  记得小时候,二哥身子弱,经常感冒发烧,母亲常常摸着夜路,背着二哥去医院,每次又拿着药方和背着早已睡熟的二哥回来。
  母亲拖着劳累的身体,走街串巷地收购旧东西,捡破烂,为的只是能有多一点儿钱给二哥看病。母亲原本乌黑的头发,如今早已花白;母亲原本秀丽的面容,如今早已布满皱纹。但每次母亲看到吃完药熟睡的二哥,她总是那么开心,嘴角露出难得一见的一丝笑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