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春游诗话

作者:薛吉辰 曹运肖




  春游,古称踏青,也叫“探春”“寻春”,即春日郊游。踏青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孔子的弟子曾皙就曾借春游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魏晋以后,春游的习俗更加盛行。
  古人踏青,最初是为了祛除不祥。《秦中岁时记》载:“三月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届时,人们都去水边洗涤污浊,举行“消灾除邪”的仪式,称为“祓禊”,后来逐渐被游春代替。每当踏青时节,好友往往相邀至郊外游赏春色美景,或携酒相聚而饮,或探访名园,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的就是上巳节在兰亭曲水流觞的故事。“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描绘的正是游人在长安城郊的曲江池踏青游乐的盛景。
  历代骚人墨客题咏春游的诗作,各具风采。“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杜甫的《绝句》,透露出诗人春游时的喜悦和游完春景后踌躇满志的心态。“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的《阮郎归》词,则将江南春游的情景描摹得历历在目,和风中传来的声声马嘶、结子如豆的青梅、如眉的柳叶和花间草际翩翩飞舞的蝴蝶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卷,令人陶醉沉迷。“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张先《木兰花》中的佳句,使人想见在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中,妇女游春乐而忘返的盛况。“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妆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又为我们再现了古人春游西湖的欢乐图景。
  在明媚的春光里,相约到郊外,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好风光,确实是一件乐事,可有时也会引发游人的伤感之情。唐代诗人崔护去郊外游春,见到花木掩映中有一人家,于是叩门求水。一女子开门,为他倒了一杯水,并让他进家中坐,自己则倚靠着桃枝伫立。临分别时,两人都有些依依不舍。第二年崔护又来此地,见门上有锁,不禁失望,就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了好景不常的感慨和怅惘。陆游在家乡城南禹迹寺的沈园游春时,与被迫分离另嫁他人的唐琬相遇,唐琬送来酒肴以表心意。陆游见人感事,趁醉在园壁上吟写《钗头凤》:“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古代的春游,除了饱赏青山绿水的风光之外,古人还伴以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如蹴鞠、射箭、拔河、放风筝、扑蝴蝶、荡秋千等。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就有这种习俗的描写,“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诗中写高超的蹴鞠技巧,可以玩出各种花样,男儿们此时不免要炫耀身手:“蹴鞠屡过飞鸟上”,可见踢球之高;而女孩们则穿着打扮入时,于垂杨中荡起秋千,“秋千竞出垂杨里”,有如飞仙一般,吸引了众多少年的目光。而郑板桥则在《怀潍县》诗中生动地描写了放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时至今日,踏青春游仍很盛行,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大诗人李白的诗句真正道出了春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