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9期

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作者:李新宇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包括《哈姆莱特》《罗米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名剧在内的37个剧本、一百多首诗歌。
  一般认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590年至1600年为历史剧、喜剧时期,历史剧主人公往往是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体现者,代表作品有《查理三世》《威尼斯商人》;1601年至1607年为悲剧时期,代表作品是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1608年至1613年为传奇剧时期,《暴风雨》是其代表作品。莎士比亚以奇伟的笔触对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时期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描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并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
  
   分享经典
  
  【读书人语】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首《哈姆莱特》是一部用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一个徘徊于理想与现实间的忧郁王子——哈姆莱特在莎翁笔下诞生。
  提起哈姆莱特,人们习惯称呼他“忧郁的王子”。其实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早期是个性格开朗、才华横溢、忠于爱情和友谊的进步青年。恋人奥菲利娅曾赞扬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才,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骄花,时尚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国瞩目的中心”。的确,哈姆莱特曾对自己、对时代、对社会和人生充满了希望与憧憬,他为人民所爱戴,对待下属和朋友亲切友爱,欣赏别人的美德与才干。他对人的评价是:“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雅的仪表,多么高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充分体现了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者的高尚理想。但一次宫廷变故导致的家族悲剧使王子走上复仇之路: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叔父克劳狄斯害死,随后叔父篡夺了王位,母亲也迅速改嫁叔父克劳狄斯。这种感情的背叛与乱伦的行为使哈姆莱特深恶痛绝,从此,这位阳光快乐的王子在人间迅速蒸发。后来,哈姆莱特见到了父王的鬼魂,得知事情真相,他立誓复仇,最后和对手同归于尽。莎士比亚用特有的手法影射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使生活在中世纪的哈姆莱特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先进思想——人文主义。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中世纪丹麦的历史,而是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斗争;克劳狄斯也不仅仅是谋权篡位的奸王,更是与新兴资产阶级对立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作者对冲突双方的重新定位,使作品突出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尖锐激烈的阶级冲突,也使后人从哈姆莱特的失败中总结出许多教训。两大阶级之间的冲突是作品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作者从哲理的高度表现了生与死、善与恶、人的坚强与软弱、理性正义与疯狂邪恶之间的斗争,从而把中世纪的复仇悲剧演绎成了新时代的社会悲剧。
  本剧主要由三个重场戏支撑:鬼魂伸冤、戏中戏、宫廷决斗。
  
  鬼魂伸冤
  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改嫁使哈姆莱特受到沉重打击,父亲亡灵的再现,使其得知父亲为谁所害,从而开始怀疑克劳狄斯,这也是他开始复仇的起因。
  “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片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不曾制定禁止自杀的法律!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种事情!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那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这一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那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不愿让大风吹痛她的脸庞。天和地啊!我必须记着吗?嘿!他会偎依在她的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进了食欲一般;可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丧;她在送丧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现在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我的父亲的弟弟,可是他一点不像我的父亲,正像我一点不像赫拉克勒斯一样。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仓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裘被!那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必须噤住我的嘴!”
  【读书人语】从哈姆莱特的这一大段独白中可以看出他信奉的是人文主义。曾经是一个积极乐观的王子,对人类、对世界抱着美好的希望和憧憬,无奈世事多变,命运弄人,父死母嫁的家庭变故使他的理想幻灭,从此他变得忧郁、失望,并逐步表现出对叔父的仇恨。父亲鬼魂的出现使哈姆莱特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是的,上天为我作证。啊!最恶毒的妇人。啊!奸贼,奸贼,脸上堆着笑的奸贼!我的记事板呢?我必须把它记下来:一个人尽管满面都是笑,骨子里却是杀人的奸贼;至少我相信在丹麦是这样的。(写字)好,叔父,我把你记下来了。现在我要记下我的话,那是:‘再会,再会!记着我。’我已经发过誓了。”
  【读书人语】这段独白把哈姆莱特对叔父的仇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现了哈姆莱特是那个时代的先知。他不甘心,对他来说,与其在污浊中随波逐流,打发平凡的日子,不如接受时代的挑战,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之间阶级冲突尖锐激烈的表现。
  
  戏中戏
  面对阴险狡诈的叔父,哈姆莱特开始了孤身复仇行动。为了复仇,他误杀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恋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眼相对;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
  “我的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魂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在我已经是了不得的了!呸!呸!活动起来吧,我的脑筋!我听人家说犯罪的人在看戏的时候,因为台上表演得巧妙,有时会激动天良,当场供认他们的罪恶;因为暗杀的事情无论干得怎么秘密,总会借着神奇的喉舌泄漏出来。我要叫这班伶人在我叔父面前表演一本跟我父亲惨死的情节相仿的戏剧,我就在一旁窥察他的神色;我要探视到他灵魂的深处,要是他稍露惊骇不安之态,我就知道我该怎么办。我所看见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借着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魔鬼是有这一种本领的;对于柔弱忧郁的灵魂,他最容易发挥他的力量;也许他看准了我的柔弱和忧郁,才来向我作祟,要把我引诱到沉沦的路上。我要先得到一些比这更切实的证据;凭着这一出戏,我可以发掘国王内心的隐秘。”
  【读书人语】哈姆莱特的这段独白表现了他内心斗争的激烈,充分展示了他的精神世界。他为自己的犹豫和软弱而感到自责,甚至感到一丝迷茫,陷入重重思虑中。其实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行动,确切地说应该是他在犹豫地行动。首先是装疯。为了使对方露出马脚,他表面上疯言疯语,实则话中带刺,句句都刺向对方的痛处。其次是让伶人们演出《贡扎古之死》,并特意在其中加进一段台词。这出戏的演出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莎士比亚正是通过这一情节,表现出哈姆莱特是一个具有思想家特质的人物,他不会鲁莽行事,他了解简单任务的全部复杂性。在一般人看来,他的任务很明确,就是为父报仇,但作为一个思想家,哈姆莱特不单单要为父报仇,他的每一步行动都要服从于“重整乾坤”的大业,这可能也是做大事前必要的踌躇、犹豫吧。
  
  宫廷决斗
  在最后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哈姆莱特》最突出的特色是具有无比丰富的思想,这种思想的代表首先是哈姆莱特本人。莎士比亚完成了一项无比艰难的艺术任务——塑造了一个思想家的形象。
  “在我的心里有一种战争,使我不能睡眠;我觉得我的处境比套在脚镣里的叛逆的水手还要难堪,我就鲁莽行事;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我们怎样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
  【读书人语】在这一部分,忧郁的王子,在危急关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而在他的思索中,闪烁出了思想家的光辉。他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形象正逐渐丰满起来……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的行动不再是简单的替父报仇,而是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他要肩负的是重整这个混乱时代的责任,所以哈姆莱特的意义不在于他是否成功地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重整了乾坤,而在于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在当时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编后语】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结构布局、情节安排、戏剧语言等艺术手法方面展现了其创作才华。如剧中除了以哈姆莱特的复仇情节为线索之外,还安排了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两条复仇线索,以相互联系和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莎士比亚还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爱情,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挚友谊,哈姆莱特和背叛自己父王的母亲复杂的关系等。在第三幕第一场,通过那段标志着哈姆莱特思想转折的关于生与死的诗体告白:“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表现了哈姆莱特对生与死的彷徨与苦闷以及对人生的思索,类似的“独白”对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起了关键作用。在突出悲剧阴郁、灰暗、紧张的氛围的同时,作者又穿插进嘲讽的诗句和插科打诨的幽默场面,使得戏剧达到“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丰富的人物性格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
  《哈姆莱特》通过对有价值事物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与追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