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生命存在于沟通之中

作者:谢尧飞




  第五章零距离的天空
  ——感悟交流
  你摘花——哦,我也摘花,
  让她们就此相组合,
  让我们公平地交换我们的花,
  联结成最明亮的花环。
  ——物理学家 普朗克
  
  [学生组]
  
  ToBeOrNotToBe
  (存在还是毁灭)
  ——题记
  我们每个人都是偶然来到世间的,而又必然离去,生命之短促如闪电划过长空,生命之渺小如沧海一粟。但是我们并不孤独。因为,我们生于自然又融于自然,个体的生命在群体中得到延续,得到发展,得到张扬。换言之,我们急切地与外界交流,正是为了从外界获取赖以存续的养分,毕竟,生命存在于沟通之中。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到他“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可见,他是在观察自然界、了解自然界,与自然界沟通交流中,得到了某种启示,从而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观点。此观点是由自然物推及人,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大智慧,而且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充曾在《论衡》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妻合气,子自生矣。”由此而观之,人与万物皆天地合气而生并无不同,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
  花开花谢,春去春来,宇宙大自然一刻不停地在变化,我们亦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正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大者,帝王登基,将军出战皆问于卜者;小者,婚丧嫁娶出行建屋也要择良辰吉日。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似乎幼稚可笑,然而,这些却反映了人们在那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里,希望“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愿望。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想顺应天意的,所以人们至今依然“下雪穿棉袄,天晴戴草帽”。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它可以使我们彼此间的隔膜减少甚至消失,也可以使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大,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在这天地大舞台之中,我们每个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正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人类从诞生到现在,一直在不停地表演与观看。不过,“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看不到我们现代的风采,但我们只要沟通,就可以探寻他们的足迹。
  沟通还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撞击,情感的交流。记得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曾说:“当你以为对方对你有好感时,其实是你对对方有好感。”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常常用爱的目光看人,那么你会得到更多爱的目光。沟通,不是明确,有时可以蒙。沟通,并不惊天动地,有时只在点点滴滴之中。通常,我们太容易忽略一个微笑,一点抚摸,一句温暖话语的价值。这些看似平常却有着影响心灵的作用。
  记得《实话实说》有期节目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那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一对穷夫妻吵了架闹离婚。那是一个寒冷冬天的清晨,他们准备办离婚手续,但去得太早了——工作人员都还没有上班。风很大,天很冷,女人穿得很单薄。她在冽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男人也很冷,就掏出钱来到街边买了一块烤红薯。就在这时候,他把红薯分了一半递给女人。女人捧着那半块热乎乎的烤红薯,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她转过脸去用哽咽的声音对她男人说:“咱、咱不、不离婚了,回、回家吧!”
  我们常说空中有看不见的情思凝结。其实那似乎看不见的情思就躲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因为看不起小事,所以看不见情思。
  从现在开始,多给身边的人一点关心,一点温柔,一点理解,一点慰藉……
  (指导教师孙晓屏)
  
  【细细品味】
  理性化的思考,形象化的叙述,令人耳目一新。
  化用董仲舒的名言,有力佐证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让人信服。
  巧妙引用,意蕴无穷。
  化用卞之琳《断章》的诗句,巧妙地将“看风景”和“沟通”联系起来,颇具匠心。
  灵活引用多湖辉的名言,扣住了“沟通”的主题,契合点抓得很准。
  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简洁,形神兼备。
  照应开头,结构严谨,言简意丰。
  【点 评】读罢此文,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不仅是因为那诗一般的语言,还因为文章蕴含着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冷静思考和对沟通的渴望和呼唤。文章中作者从丰富的人生积累中筛选材料,依自己的感悟去提炼,循感情的奔泻去演绎,在理性的思考中聚焦,举重若轻,挥洒成篇,无论是结构、语言还是立意,都让人过目不忘。但也应该看到,文中个别语句有些唆,上下文衔接不够自然,主题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万 安)
  
  点评者简介
  万安,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全国高考试题研究员,“圣陶杯”优秀指导老师;近年来主要从事高考作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