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大革命”的鸿篇巨制

作者:诚 一




   大师小传
  
  维克多·雨果(l802——1885),法国著名作家、诗人。19世纪前期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一生创作的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成为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份辉煌的遗产。雨果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的主导思想。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其中《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分享经典
  
  【读书人语】对于世界文豪雨果,同学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他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了。但在这里,我想为同学们推荐他的另一部杰出长篇《九三年》。这是他一生中写作的最后一部小说,这部生动再现了法国大革命的巅峰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使我们触摸到了法国大革命的脉搏,那惊心动魄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雄伟的气势,浓烈的色彩,给一代代读者以深深的震撼。
  小说以1793年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旺代叛乱为题材,通过一只共和国军队(蓝军)与叛军(白军)作战的故事,再现了法国大革命疾风暴雨时期的惊心动魄的阶级搏斗,热情颂扬了共和国军人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谴责了外国干涉者和反动贵族的复辟野心。
  1793年是法国革命的狂风暴雨时期。诞生不久的共和国还不到一周岁,却已处在风雨飘摇中,形势岌岌可危。这一年的开头(1月21日)国民公会就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由此引起了保王党率领10万农民在旺代的叛乱。这是一场残酷的战争。
  战争中,充满爱国热情和富有战斗经验的蓝军步步进逼,而白军节节败退,最后只好用杀害战俘,抢劫掠夺和焚烧村庄来泄愤。最后溃败的白军只剩下十几个人,被层层围困在城堡中,已成瓮中之鳖。想不到城堡里有一条暗道,一直通到大森林,敌人可以从这条暗道里逃跑。临走前白军放火烧毁城堡,城堡的图书馆里关着三个幼小的儿童,他们是白军俘虏的人质,在烈焰冲天的城堡中必死无疑。从暗道里逃跑即将躲进森林的朗特纳克侯爵听见三个小孩的母亲凄厉的呼救声,毅然从暗道返回城堡,勇敢而镇静地救出了三个孩子。他的英雄行为在共和国士兵中引起了一片欢呼,当他威严地走下梯子时,共和国的士兵们竟敬畏地向后退缩。西穆尔登逮捕了朗特纳克,把他关押起来,准备送他上断头台。念念不忘人道的郭文,不愿意处死一个为援救三个儿童而牺牲自己生命和反革命事业的老人,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终于释放了朗特纳克,自己代替他关在狱中。第二天,坚决的革命家西穆尔登,将郭文送上断头台后,自己开枪自杀。
  那天傍晚时分,我们前面说过的那位几乎盲目地赶路的母亲已经步行了一整天。其实她每天的生活也就是这个样子:总是向前走,永远不停下来。因为她在极度疲倦时随便在一个角落里睡一觉,并不能够称为休息,正如她像鸟儿觅食般在这里那里所吃的东西不能够称为食物一样。她只是在仅仅为了不至于倒毙的限度内才吃一点东西和睡一觉。
  昨天晚上她是在一个荒废的仓房里度过的;这些荒废的房子是内战的结果;她在一片荒凉的田野里发现四垛墙和一扇洞开的门,残破的屋盖下面还有一堆麦秆,她就在屋盖下面的麦秆堆上躺下来,她觉得老鼠在麦秆堆下面走动,她从破屋盖上望见星星升起。她睡了几个钟头,在半夜里醒过来;她立刻又出发,为了要在烈日出来以前尽可能地多赶一点路。对于在夏天徒步旅行的人,午夜比正午更合适些。
  她尽可能地依照望驿特那个农民指示给她的那条简单的路线走路;她尽可能地朝西走。有谁走近她身边,就可以听见她不停地低声说:“拉·图尔格。”除了她的三个孩子的名字,她只知道这一个名字。
  她一边走,一边在沉思。她想着她的一切遭遇;她想着她受过的一切苦难和她忍受的一切;她想着她遇见过的一切人,她所受过的侮辱;她想着有时为了讨一个宿处,有时为了讨一片面包,甚至仅仅为了求人指示路径,她不得不接受别人提出的条件,不得不接受别人的建议而卖身。一个穷途落魄的女人比一个穷途落魄的男人更不幸,因为女人是取乐的工具。多么可怕的流浪啊!不过,只要能够找到她的孩子,她什么也不在乎。
  【读书人语】在残酷的战争中,三个无辜的幼小的儿童,被白军俘虏作为人质。而儿童们的母亲一直在执著地怀着希望寻找他们。这是一次苦难的寻找。因为无处不在的战乱,大地一片萧条,她没有东西充饥,没有地方可睡,完全是盲流一样的生活。但她什么都不在乎,因为她至少还有找到自己孩子的希望。
  沉重的爆裂声夹杂在火焰的哔剥声中响起来。图书室里书橱的玻璃开始炸裂,掉到地下发出很大的响声。显然屋架已经开始动摇。任何人都无能为力了。再过一分钟便会整个坍陷。现在只有等待最后一幕惨剧。他们听见孩子们弱小的声音在反复叫喊:“妈妈!妈妈!”当时的恐怖已经到了极点。
  突然间,在孩子们隔壁的窗口上,红色的火光中出现了一个高大的身形。
  所有的人都抬起头来,所有的眼睛都直瞪着。一个人在那上面,一个人在图书室里,一个人在火窟里。这个人在红色的火光衬托下是黑色的,可是他有白头发。大家认出来那是朗特纳克侯爵。
  他不见了,然后又出现了。
  这位可怕的老头站在窗口上,搬动着一架高长的梯子。那就是放在图书室里的救命梯,他在墙边找到了它,一直把它拖到窗口上来。他抓住梯子的一端,用体育家的敏捷手法把梯子靠着窗外栏杆的边沿滑下去,一直滑到山坳下面。拉杜惊喜欲狂地伸出手来接过梯子,紧紧地把梯子拥抱着,同时叫喊:“共和国万岁!”
  侯爵回答:“国王万岁!”
  拉杜喃喃地说:“你爱叫什么就叫什么,你高兴说什么废话就说什么废话,你就是善良的上帝。”
  梯子放好了;火烧着的大厅和地面上的交通已经建立;二十个人奔过来,拉杜带头,一转眼间他们已经从上到下一级一级地站满了梯子,背靠在梯级上,像泥水匠们传递砖瓦的姿势一样。这样,木梯子就变成了一架人梯。拉杜站在梯子顶上,碰到窗户。他却是面向着大火的。
  这支小小的军队,本来分散在荆棘丛里和斜坡上,现在他们心里同时被各种各样的感情激动着,都拥挤在高地上,在山坳里,在碉堡的露台上。
  侯爵又不见了,一会又出来了,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
  这时响起了一阵雷鸣似的掌声。
  侯爵抱的是他随手抓到的头一个孩子。这孩子是胖亚伦。
  胖亚伦嚷着:“我怕。”
  侯爵把胖亚伦交给拉杜,拉杜转交给他下面的一个兵士,兵士又交给另一个,就在胖亚伦非常害怕而且哭叫着,被一手传一手地送到梯子下面的时候,侯爵又不见了一会,然后又带着雷尼-让回到窗口,雷尼-让一面挣扎一面哭叫,侯爵把他交给拉杜时,他用小拳头打曹长。
  侯爵又回到满是火焰的大厅里。乔治特一个人在里面。他向她走过去。她微笑了。这位铁石心肠的人觉得自己的眼皮有点润湿。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乔……”她说。
  他抱起她,她始终微笑着,他把她交给拉杜的时候,他的多么高尚又多么昧黑的良心被这天真纯洁的女孩迷惑了,他吻了她一下。
  “这就是那个小姑娘!”兵士们说,乔治特在赞美声中,被一手传一手地送到地面。大家都鼓起掌来,跳跃起来;几个老近卫兵呜咽起来,可是她向他们微笑着。
  母亲在梯脚下,喘着气,被这意想不到的结果弄得如醉如痴,仿佛从地狱一下子到了天堂。过分的快乐也有办法伤害人的。她伸出双臂,先接过胖亚伦,再接过雷尼-让,又接过乔治特,她没头没脑地把他们乱吻一顿,然后哈哈大笑,最后昏倒在地上。
  一声大喊响起来:
  “全都救出来了!”
  的确是全都救出来了,只不过还有老头在那里。
  可是没有人想到这一点,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他在窗沿上沉思地逗留了一阵,仿佛给大火一些时间去考虑似的。然后他不慌不忙地,慢慢地,高傲地,跨过了窗台,他没有回头望一望,就挺直身子,背靠着梯级,在后面是大火,前面是悬崖的情形下,开始一声不响地走下梯子,威严得像个幽灵。在梯子上的兵士都赶快走下梯子,所有的旁观者都战栗起来,环绕着这个从上面下来的老人,产生了一种令人退缩的神圣的恐惧,仿佛环绕着一个幻影一样。可是他却庄严地走进他前面的黑暗中;他们向后退,他走近他们;他的大理石似的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皱纹,他的幽灵似的眼光里没有丝毫光辉;兵士们在黑暗中以惊惶的眼光盯住他,他每向他们走近一步,就仿佛更加高大了,梯子在他的不祥的脚下发抖而且发出响声,简直可以说,这是骑士的石像再回到坟墓里去。
  侯爵到了下面,离开梯子的最后一级,把脚踏到地面上的时候,一只手落到他的衣领上。他回过头来。
  “我逮捕你。”西穆尔登说。
  “我准许你逮捕我。”朗特纳克说。
  【读书人语】因为朗特纳克,母亲找到孩子的希望得以实现。
  朗特纳克是旺代叛乱的组织者、领导者,是波旁王室和国内外反动势力寄予全部希望的人物。他有才干、有魄力,在打击革命力量和屠杀无辜方面毫不手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杀人如麻的人,竟肯牺牲自己的生命和事业,以换取三个农民子女的生命。唯一的原因是母亲的呼号在他心中点燃了人性的火花。
  《九三年》展开的就是这样一个闪烁着人道主义精神的故事。雨果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正如他自己所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2002年2月26日是世界闻名的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诞辰200周年,法国全国和世界各地都以各种方式隆重纪念了这位19世纪法兰西民族的文学巨星。对我们中学生来说,阅读他的经典名著就是对大师最好的纪念。
  本文原文部分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郑永慧的译本,在国内众多的版本中,以老翻译家郑永慧的译文最为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