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月夜抒怀,遥寄愁思
作者:王丽丹
蝶 恋 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语言柔婉低沉,意境淡雅清幽。
词的上阕写一位闺中女子愁容满面,她在思念远在他乡的心上人。“槛菊愁烟兰泣露”一句,注情于景,情由景出,描绘的是一幅高洁淡雅的秋菊兰花图。花池里的菊花笼罩在烟雾中,似乎含着愁;洁白的兰花上沾着露珠,像是在哭泣。其实这正是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写照。诗人没有直接描绘主人公凝视花丛,愁容不展,泪光莹莹,而是通过景物描写间接表现的,这种手法含蓄,耐人寻味,能引发读者去揣摩主人公的心情。本来在晨光中的菊花正当盛开之时,它那弯曲柔美的花瓣,那飘逸洒脱的风姿,笼罩在晨雾中更加迷人,那洁白如玉的兰花在晨风中抖动那含露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是那样怡人,然而在迷蒙哀伤人的眼中却似烟如雾般含着愁,又像是在哭泣。同样的景物,乐观的人看它乐观,哀伤人看它哀伤,这正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阐述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情”。因此,透过诗人所写之景可以揣摩诗中的情感。“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这一句道出了愁因。春去秋来,燕子双双离去,天气一天冷似一天,远在他乡的心上人一切可安好?燕子都成双结对的飞回家了,你为什么还不回来?至此,我们的脑海中就形成这样一个形象: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满面愁容,泪光点点,端坐在窗前凝视外面的景,感受屋内的轻寒,触发了相思之情,可心中的伤情与谁诉说呢,只能在心里对自己倾诉。“燕子双飞去”一个“双”字,衬托了女子孤独之情。面对此情此景,她感到凄凉难耐,竟彻夜未眠,因此又把怨恨之情怪罪到明月身上,于是倾出了:“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怨愤之情。“明月”在李白心中是一种美好的寄托,而这里却成了指责的对象,因为,她觉得此时陪伴她的明月不懂得自己的离恨的痛苦,一整夜里都把光照进屋里,似乎在嘲笑她的痴情。或许她本想“寄愁心与明月”没想到明月对她的倾诉和愁情没有半点同情和哀伤,反倒更加明亮欢快,这在表现手法上是典型的以“乐景衬哀情”。以上诗句,句句写景,以景显情,以情显神,婉曲的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孤独哀伤思念之情。
词的下阕写闺中人登高远望,渴盼心上人回来以及难以消除的愁情。
“昨夜西风凋碧树”又是注情于景,借秋风使树木绿叶枯落来写主人公经过一夜的相思容颜也憔悴了许多,含蓄的表达了离愁的结果。同时又使用了“兴”的手法,要说人憔悴,先说树凋碧,耐人寻味。“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是说虽然经过了一夜的痛苦折磨,面容都憔悴了,可还是惶惶然坐卧不安,于是天还未亮,她就迫不及待的独自登上高楼,向遥远的天边望去,盼望着,盼望着,希望此时奇迹出现,可是望眼欲穿也未能见到她盼望的人的影子,心中的愁情更加浓重,至此愁情达到极点。如何消除这愁情呢,下文写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想寄一封信来表达离情别绪,来诉说分别后度日如年的痛苦,来倾诉坐卧不安的惆怅,可是山高路远又知道你在哪里呢?行文至此,愁情不但没有消除,悲情反而更浓,这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痴情女子在心底诉说着离情,那一颦一举都显示出心情的沉重。
这首词格调高雅,婉曲哀怨,情蕴丰满,耐人寻味。其写景,景中含情;写情,情注景中。写意真实,用语得体,对比衬托鲜明自然,在读者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