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散文作品阅读专项训练

作者:张文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美丽的错误
  记得第一次看到丰子恺先生这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就喜欢得不得了,然后就总是把它带在身边。它是一幅很小的印刷品,是从杂志中裁下来的,其实就是一张薄薄的画片。
  喜欢它体现出的中国文化中那种虚静的时空观,一壶茶与已散去了的友朋,卷起的芦帘和屋外的月色,有着李泽厚先生所言的禅的意味:“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神秘领悟,即所谓‘永恒的瞬刻’或‘瞬刻即可永恒’这一直觉感受。”
  从喧闹繁华的大街中回到自己栖居的小屋,从疲惫而又烦躁的文字操作中停下来,看见它,我便会沉静下来,面对它真是有一种在瞬间的直观中获得万古长空般的永恒之感。
  这一次,不知怎么了,我在体会它的意境的同时注意起了它的细部,而过去我从没有这样注意过——只要有着基本的天文知识,都可以知道画上的月亮根本不是新月,而是残月。
  一般的人不知道农历的日子,只看月相很难分清怎样的月相是新月,怎样的月相是残月。对于这一点,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小的时候老师教给我的。他说残月的时候,月亮看起来正好像是“残”字拼音的字头“C”,新月的凹面则与残月相反,所以只要记住残月的形状,自然也就知道了新月的形状。
  作为李叔同的弟子,丰子恺是中国一代漫画大家。据现在可以搜集到的资料证明,《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还是丰子恺先生发表的第一幅漫画呢。
  1924年,丰子恺的好友朱自清把这幅画稿拿了去,发表在了朱自清和俞平伯当时合办的一份不定期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一幅古诗新画,画题来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的《千秋岁·咏夏景》。丰子恺先生曾言:“我觉得古人的诗词,全篇都可爱的极少。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句。这一句我吟咏之不足,往往把它译作小画,粘在左右,随时欣赏。”
  这幅画发表后,被郑振铎看到,他也非常喜欢,说:“他的一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立刻引起我的注意。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起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了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这时所得到的印象,较之我读那首《千秋岁》(谢无逸作,咏夏景)为尤深。”
  可见,郑先生也被这幅画感染,甚至被迷住,他也认为丰子恺先生在这幅画上所画的月亮是新月。
  这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了。也许它的珍贵就像错版的邮票。我甚至想找一个机会,求我的画家朋友把它临摹下来,裱了挂在屋里,只是把画上的残月转一个方向,让它与题款一致。我对朋友这么说的时候。我的朋友却说我多事。他说:错误如此美丽,又孰论新月残月。
  他说得也对。
   (选摘自《散文》2002年第10期)
  1.从文中看,作者喜欢《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幅漫画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说明。(不超过28个字。)
  2.作者在第四、五段中注意起了画的细部,文中所述“画上的月亮根本不是新月,而是残月”,这一判断是从哪几点来证实的?
  3.本文第六、七、八、九段写了李叔同、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大师都未指出画中的错误,朱自清和俞平伯在《我们的七月》上发表了此画,郑振铎看后更是给予极高的赞语,这是为什么?请概括说明。
  4.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虽然从细节处发现了《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幅漫画的错误,但仍是很喜欢,总是把它带到身边,并从总体上给予极高的评价,因为细节的真实并不影响作品的艺术美。
  B.文中所述《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是一幅古诗新画,画题来自宋·谢无逸的《千秋岁·咏夏景》;本文《美丽的错误》却又是一篇赏画的散文,文中蕴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理念。
  C.文中说郑振铎被丰子恺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幅漫画诗一般的仙境,说不出的美,感染了、迷住了,而且比从原诗所得到的印象还要深。借郑之口,对画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D.散文作者称这幅漫画为“美丽的错误”,像错版的邮票,但仍然想把残月转一个方向,好与题款一致。这犹如有人想修复米洛斯维纳斯的断臂一样,应该说是一个极好的主意。
  E.“错误如此美丽,又孰论新月残月”,朋友的话十分正确,只要是艺术精品就是美的,谁还管那细节的真实!即使每个细节都没有差错,也不一定是人们喜爱的艺术精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水中的蓝天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地往后退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唯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地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熏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到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里插秧的诗。意思是唯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唯一的道路;要走入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退后呢?
  记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子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涧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地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
  (选摘自《林清玄作品集》)
  5.从文中1-4段看,作者特别爱看农夫插秧,其原因文中的表述有三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出来。
  6.文中所引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诗中表现了哪些象征义?哪一句诗饱含哲理?它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7.文中对成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阐释有什么新意?它与所引禅诗的哪一句含义是相通的?
  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贯穿着对农夫插秧的赞美:赞扬那插秧的姿势最美;那弯腰退后的样子,生起对父亲的感恩和恭敬之情;然后由农夫的身影想起一首禅诗,其下文围绕禅意展开议论,阐释“退步原来是向前”的哲理;“青青秧苗,皆是法身”,文中蕴含着佛的意味。
  B.本文从赞美“春日景明,大地辽阔”开始,给人展现出一幅春的图画;情不自禁地发出“春日美好,春雨也好”的赞叹。作者因此流连忘返,陶醉于农夫的姿势,呼吸春的气息,并引申出“退步原来是向前”的哲理。
  C.“水中的蓝天”“清净之境”“退后一步”都包含禅的味道。唯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唯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才能走入清净之境;“后退一步”,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悟,则后退正是前进。
  D.本文充满了对农夫劳动的赞美之情,正是那美丽谦卑的姿势化为金黄色的稻穗和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这正是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是本文的主旨之所在。
  E.本文开头作者来到名叫“柑园”的地方,结尾作者从“柑园”的农田离开,相拥着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好一幅山村自然风光水墨画。读后犹如置身仙境,给人诗情画意般的感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我理想的家庭
  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间小平房:一间是客厅,古玩字画全非必要,只要几把很舒服宽松的椅子,一二小桌。一间书房,书籍不少,不管什么头版与古本,而都是我所爱读的;一张书桌,桌面是中国漆的,放上热茶杯不至烫成个圆白印;文具不讲究,可是都很好用;桌上老有一两枝鲜花,插在小瓶里。两间卧室,我独居一间,没有臭虫,而有一张极大极软的床。在这个床上,横睡直睡都可以,不论咋睡都一躺下就舒服合适,好像陷在棉花堆里,一点也不碰硬骨头。还有一间,是预备给客人住的。此外是一间厨房,一个厕所,没有下房,因为根本不预备用仆人。家中不要电话,不要播音机,不要留声机,不要麻将牌,不要风扇,不要保险柜。缺乏的东西本来很多,不过这几项是故意不要的,有人白送给我也不要。
  院子必须很大。靠墙有几株小果木树。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平坦无草。足够打开太极拳的,其他的地方就都种着花草——没有一种珍贵费事的,只求昌茂多花。屋中至少有一只花猫,院中至少也有一两盆金鱼;小树上悬着小笼,二三绿蝈蝈随意地鸣着。
  这就该说到人了。屋子不多,又不要仆人,人口自然不能很多:一妻和一儿一女就正合适。先生管擦地板与玻璃,打扫院子,收拾花木,给鱼换水,给蝈蝈一两块绿黄瓜或几个毛豆;并管上街送信买书等事宜。太太管做饭,女儿任助手——顶好是十二三岁,不准小也不准大,老是十二三岁。儿子顶好是三岁,既会讲话,又胖胖的会淘气。母女做饭之外,就做点针线,看小弟弟。大件衣服拿到外面去洗,小件的随时自己涮一涮。
  这一家子人,因为吃得简单干净,而一天到晚不闲着,所以身体都很不坏。因为身体好,所以没有肝火,大家都不爱闹脾气。除了为小猫上房,金鱼甩子等事着急之外,谁也不急叱白脸的。
  大家的相貌也都很体面,不令人望而生厌。衣服可并不讲究,都做得很结实朴素;永远不穿又臭又硬的皮鞋。男的很体面,可不露电影明星气;女的很健美,可不红唇卷毛、鼻子朝着天。孩子们都不卷着舌头说话,淘气而不讨厌。
  这个家庭顶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青岛,至坏也得在苏州。无论怎样吧,反正必须在中国,因为中国是顶文明平安的国家;理想的家庭必须在理想的国家内也。
  9.从文中看,作者理想家庭中的七间小平房的构想,反映了主人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操,请概括说明。
  10.文中关于家庭中小院子的构想,反映了主人怎样的喜好和品性?
  11.文中对家庭成员组合的设想和要求以及营造的家庭生活氛围,反映了主人怎样的心态和生活境界?请概括说明。
  12.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中设想的七间小平房,只是一般文化人的要求:一间客厅、一间书房、两间卧室、一间厕所、一间厨房,算起来只有六间。两间卧室,独居一间,另一间给客人住的,妻儿住在什么地方呢,应该还有一间卧室,作者疏忽了,没有写。
  B.关于小院的设想极富灵气,体现了主人的人文理念:小果木树,平坦无草的长方型土地,昌茂的花草,还有打太极拳的地方;金鱼、鸟笼,可见主人的闲情逸致,意趣雅兴。这反映了主人淡泊名利,不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
  C.文中设想的家庭成员组合符合主人的心境: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各人尽其所能,自食其力,不坐享其成;家庭成员性情极好,不显山露水,不张扬摆阔,没有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架子,既与主人的道德情操相吻合,其文明修养也蕴含在各人的表现之中。
  D.“我的理想家庭”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的特色,人文与环境相吻合,因为北平、成都、青岛、苏州等地的城市风貌都还保留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是顶文明平安的国家,上述地方是顶文明平安的地方,所以“我理想的家庭”应该安在那些地方。
  E.这篇散文语言清新自然、质朴无华,对于“我理想的家庭”的描绘,纯出于作者生活上的一种追求,也是人们理想中的一种典型的小康之家,即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和谐统一。这虽是一种理想的追求,但与现代文明还是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