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2期

理想与追求

作者:姜有荣




  
  创意话题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
  25年跟踪调查发现,那3%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改变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到,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才,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那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的27%的人,他们都几乎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有位著名的诗人曾说过,你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自己灵魂的领航人,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就全看你自己。
  请以“理想与追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教师点拨:
  
  “理想与追求”是一个久远而又沉重的话题,要勃发出新意,就必须在立意、选材、构思上用足功力。若选择记叙文体,就要精选迸射着时代特质的、饱含生活内蕴的题材,从中演绎、生发出对生活、生命、人生的深层感悟;若选择议论文体,就要确立一个既穿透人性本源,又引领人生前瞻航向的深邃立意,精选鲜活的时代素材,展露理性思辨的光华。本文的写作最忌空泛无边的说教、幼稚故事的编述和陈腐事例的罗列,而应该在=对生活的深层穿透、哲理的自然生发、人生的纵向观照上用足才情。
  
  创意展示台
  狐狸与葡萄
  
  葡萄园里挂满了成熟的葡萄。
  葡萄园外,列娜狐滴着口水看着葡萄,那紫色的诱惑仿佛是一个无法醒来的梦。
  怎样才能吃到葡萄呢?
  葡萄架边的高树上,几只黄鹂在唱歌:“笨狐狸,嘴真馋,吃不到葡萄愣说葡萄酸。”列娜狐听着,心里真的酸溜溜的。她想,我一定要吃到葡萄!
  突然,列娜狐兴奋了起来,她发现坚实的篱笆墙下有个小洞,她径直向那洞口跑去,尽量伸长身子试图钻过洞口。
  可是,她很快失望了,洞口太小,根本无法钻过。就在她灰心丧气的时候,黄鹂又唱了起来:
  “狐狸肥,狐狸胖,想吃葡萄是妄想。”
  “狐狸胖,狐狸肥,急得狐狸流口水。”
  列娜狐围着篱笆转了两圈,反而不着急了。她只是想:我一定要吃到葡萄!
  列娜狐是在黄鹂的笑声中离开的。
  三天后列娜狐再次来到葡萄园边的时候,黄鹂怎么看怎么觉着异样,哪儿不对了呢?忽然有一只黄鹂唱了起来:“希奇希奇真希奇,胖狐狸变成了瘦狐狸。”大伙儿这才明白,列娜狐为了吃到葡萄,几乎将自己饿瘦了一圈,难怪大家快认不得她了。
  列娜狐没费多大劲,就钻进了葡萄园。
  葡萄园里挂满了水晶般的紫葡萄,列娜狐似乎隐约记起了一个玫瑰色的梦。她立起身子,脸便接触到了葡萄。她让葡萄撞击着自己的脸颊,她喜欢这种感觉。
  葡萄很甜很甜,葡萄真的很甜,所以当感觉到自己的肚子发胀的时候,她已不想挪动步子了,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吃了多少葡萄。
  突然,黄鹂叫了起来:“有人来了,狐狸快逃。”接着便一哄而去。
  此时,列娜狐看到了一颗硕大鲜亮的葡萄,光滑的表皮上闪动着炫目而神秘的光芒,多么水灵的葡萄!
  枪响的一瞬间,列娜狐并不后悔。在她倒下去的时候,还咂着嘴巴,感受着甜美的滋味。
  也许有的时候,理想就是那狐狸眼中的葡萄。
  点评:文章反弹琵琶,匠心独运,由一个久远的寓言故事演绎出“理想与追求”的丰厚内涵。在“诱惑——钻洞——瘦身——品尝”的情节推进中,列娜狐的形象逐渐丰满凸现出来。特别是文章结尾“中弹”一幕,可谓神来之笔,将列娜狐为了心中的瑰梦“虽死无悔”的精神推向了极致,迸发出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等待“约翰”
  
  (一)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约翰把网撒入水中,随着太阳爬过了半个天空,约翰再把网拉上来。又是一天,太阳依旧从东方升起,约翰同样把网撒入水中,随着太阳爬过了半个天空,约翰照旧把网拉上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约翰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临死时,他来到上帝的面前诉说着自己的不幸,渴求上帝能让他进入快乐的天堂,上帝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面对满脸疑惑的他,上帝摇了摇头说:“生命并非是一个守候的过程,而是一个追求的过程,我创造了你,那么,下一步该是由你自己去决定做怎样的人了,但你放弃了自己的权利。现在,一切都显得太迟了!记住,上帝对有理想的人是慷慨的,对没有理想的人是残酷的……”
  
  (二)
  小约翰在梦中得知了父亲的不幸遭遇,决定做一个事事有目标、时时有目标的人。第一天出海,他对自己说:“我今天的目标是捕一船墨鱼。”于是他扬帆远航,可惜天不凑巧,他碰到的都是带鱼,所以他只得怏怏而归。第二天出海,他又对自己说:“我今天的目标是捕一船虾。”事不凑巧,那天,他碰到的都是小螺,于是他又怏怏而返。第三天,第四天……他临死的时候,满怀希望地去见上帝,上帝摇了摇头:“你每天都有目标,可你错在不切实际,不懂得因势而变,所以你最终只能是一无所获……”
  
  (三)
  小小约翰在参悟了祖辈、父辈的教训之后,决定发奋图强。他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每天的目标,于是每天日落时,都能看到他满载一船鱼虾而归,他感到很惬意。临死时,他来到上帝面前,满心欢喜地等待着上帝的宣告,可上帝却轻轻地叹了口气:“生活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驻足一个目标,而在于不断地修订更高的追求目标。而如今,捕到鱼——这个小小的目标就让你裹足不前而放弃了更高的追求!”
  
   (四)
  上帝依旧在等待着新的约翰……
  而你呢,你可能是第几个约翰?
  点评:本文的“出彩”之处有以下两点:一、一线串珠。文章通过约翰一家三代的捕鱼故事,逐层拓展开“理想与追求”的痛苦历程,结构紧凑,不蔓不枝。二、叙议结合。文章在对“约翰”“小约翰”“小小约翰”的人生历程的铺叙的基础上,借上帝之口,对其悲剧的深层根由进行了逐一点化,使文章既有内容的厚度,又有思辨的深度。三、余音绕梁。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前文的三幕悲剧中获得启迪,自然也会引发出各自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文章第四部分正是留给读者去填补的这样一个空白,从而收到了余波荡漾、回味无穷的构思效果。
  
  点一盏心灯
  
  万灯庵里,灯火通明。一位游客看着那盏盏大小不一、桌上地上摆得满满的灯,不禁好奇地问:“为何有这么多灯?”年逾古稀的庵主淡淡一笑:“记得我小时,老庵主曾问我,怎样才能使一盏亮着的灯下没有影子?我做了无数次试验,甚至把庵内放满了灯,却仍不得其解。可有一天我坐在灯海里参禅时,突然领悟到,那盏灯其实只存在于我们心里。只有心灯,才能洒下无限光明。”
  点一盏心灯,说得多好。我们何不把这盏心灯看成是理想之灯、信念之灯呢?往深处想想,谁人不是靠理想开启愚钝的心灵、照亮风雨前程的呢?
  司马迁惨遭腐刑后,也曾想过自杀,也曾有过挣扎,可最终“文采表于后世’的理想战胜了内心的怯懦,于是,皇皇巨著《史记》诞生了。在远大的理想昭示的光辉灿烂的明天面前,“下流”的谤议,“负下不易居”的苦楚全都灰飞烟灭,不值一提。周汝昌先生晚年,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仅0.01。可他仍坚持用“身首异处”的字艰难的写作,是什么动力使然?是传承文明的理想,是一盏不甘熄灭的心灯的光芒!
  理想是成功的航标。当然光有理想,没有孜孜的追求也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美国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几个小老鼠的经历,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面对空空荡荡的奶酪C站,嗅嗅和匆匆立即离开,去找寻新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那里大叫大嚷着“谁动了我的奶酪”?当嗅嗅他们找到奶酪充足的N站时,哼哼早已饿得皮包骨头,只能在梦里追寻那黄澄澄、香喷喷的奶酪了。哼哼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同样在上演吗?有些人整天满口大话,却从来不动半步,理想于他们至多不过是茶余饭后的消遣,用以满足他们可笑的虚荣心,在他们身上阿Q精神大放光芒。他们自认为有鸿鹄之志,殊不知,没有追求何谈理想;不去经常加油擦拭,心灵之灯怎会长久地熠熠生辉?
  爱默生说:“我们生活在冰的表层,真正的人生艺术就是在冰上滑行自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只要点上一盏心灯,挥动双桨劈波斩浪,你就能在成功的彼岸激荡起一阵阵铿锵的回音。
  点评:文章不仅对古往今来的详实事例信手拈来,而且举重若轻,自然而又真切地生发出理性的思辨,使文章闪烁着哲理光华。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对哲理的升华过程中,能用诗化的文笔一一加以点化,缘事生理,缘理生韵,使论证染上了一层诗意的美感,如风行水上,舒缓却又执着地振撼着读者的心灵。
  
  潘多拉之死
  
  引子
  不老国的人们有着不老的灵魂,由于祖上的阴德,上帝赐予他们温暖舒适的环境,赐予他们天然的衣服,赐予他们丰厚甜美的食品。他们每天只需要躺在树上,等着食品落入口中,然后用他们惟一勤劳的器官——嘴慢慢地咀嚼,神灵的殿堂里积满了厚厚的灰尘。
  
  失乐园
  潘多拉忍无可忍,他来到了天堂,面见上帝:“尊敬的陛下,您集众神之力创造了世间最幸福的乐园——不老国,可不老的灵魂养成他们懒惰的习性,安逸的生活铸成他们颓废的思想,没有理想与追求的国度死气沉沉,请允许我打开您赐予我的宝匣。”上帝不安地说:“难道你忘了,打开这宝匣你要付出的代价?”“我知道,可是为了我心中的理想王国,为了让人们恢复旺盛的生机,享受生命的快乐,我愿意接受死神的第一声召唤。”潘多拉义无反顾地说。
  潘多拉开启了他的宝匣,一时间,疾病、死亡、痛苦冲破了千年的禁锢,搅动着死寂的空气,在人间恣意弥漫。
  
  火 刑
  “罪孽”的制造者潘多拉被绑在不老国的行刑柱上。
  “尊敬的上帝,你为什么把这天庭的恶魔扔到我们这安宁的国度,使我们只能将快乐埋葬在记忆里。可怜的人们啊,将你们胸中仇恨的烈焰融入这熊熊的火炬吧,烧死这个罪恶的制造者!”祭师在叫嚣着。
  “烧死他!烧死他!”愤怒的不老国的人们叫嚷着。
  潘多拉深情地望着“可怜”的人们:“我只想让你们明白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你们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复乐园
  不老国的人们整天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整天忙着与疾病斗争,整天追求着高品位的生活。忙碌的脚步打碎了往日的慵懒,在与生活斗争的每时每刻,他们阅读着生命这本大书,逐渐明白了生活的真谛。追求在升级,理想在升华,潘多拉的预言一次又一次在人们耳畔回响。
  终于有一天,平坦开阔的广场上竖起了一尊与上帝一样高的潘多拉的雕像。
  上帝望着这雕像,感叹道:这可敬的生命为了理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点评:文章思接千载,神游万仞,刻画了一位拯救人类灵魂的天使——潘多拉的形象。在文中,潘多拉已不再是灾难的化身,而是一位人类灵魂的重塑者,深沉的忧思、火刑的煎熬、无悔的抉择使这位天使迸射出耀眼的精神光芒,也昭示着人性嬗变的痛苦而又艰难的漫漫征程,使人再度领略了当年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流露出的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