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中华传统节日·清明篇

作者:佚名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
  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
  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
  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
  进节只愁余。
  
  [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铎,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二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
  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
  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
  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
  日夜柳条新。
  
  [清明节习俗]
  扫 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寒 食
  唐·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插 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 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 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 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
  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
  晓窗分与读书灯。
  
  闾门即事
  唐·张 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
  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
  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节文化内涵]
  尊重民风民俗 张扬文化精神
  上海复旦大学胡守钧
  节日的形态在仪式,节日的灵魂却在文化。用旧仪式也好,搞新策划也罢,过好传统节日,一方面要万变不离其宗,让传统节日真正承载传统文化与文明的深刻涵义;另一方面要让传统对接现实,使传统节日彰显的价值观中融进现代人的生活取向。就清明节而言,主要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祭奠祖先、感谢祖先。祭祖不是装神弄鬼的封建迷信,而是每个民族都有的重要社会活动。谁无祖先?有祖先就应祭奠。祭祖具有重要的文化蕴含。没有祖先,就没有子孙。因此,要感谢祖先给了我们生命,留给我们丰富的生活资源,要增进亲情,协调关系,让家和万事兴,民族和睦兴旺发达。
  其次,纪念先烈先贤、感谢先烈先贤。没有先烈的奋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今天。因此,要感谢先烈在民族危亡之际,为了民族的生存、兴旺和发达,贡献宝贵生命。要继承先烈的崇高爱国精神,爱人民、爱家园、爱国土,切不可贪赃枉法,欺骗百姓,出卖国家利益,堕落为民族的败类。先贤是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了先贤,就没有传统文化。因此,也要感谢先贤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用智慧和辛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再次,缅怀先师、感谢先师。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先师。历代先师不断探究发明、敬业奉献、继承发扬,才有行业的兴旺。因此,要感谢先师传道、授业、解惑之恩,感谢他们传授行业信仰、做人之道、治学之道、职业道德、技术技能之恩。要提倡师道尊严。师道就是行业之道,理应尊严。师道尊严,不是说老师就代表绝对真理,谁也不可能代表绝对真理。对老师的观点可以质疑,可以辩论,甚至可以反对。但不能以“吾更爱真理”为借口,不尊重老师,甚至侮辱老师人格。
  最后,亲近大地、感谢自然。人是自然的产物,生于斯、长于斯、发展于斯。踏青、远足、插柳、栽柳以及植树造林,都是亲近田野、拥抱春天的方式,用这些方式唤醒人们心中与大自然的血脉渊源。
  面对日新月异的天下,社会必然要进步发展。但社会发展不能抛弃传统,传统是民族的根,传统是子孙的精神家园。发展带来进取的活力,而传统提供内聚的张力。《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为了社会健康发展,既要鼓励发展,也要保护传统,寻求发展与保护传统的平衡。以此来看传统节日的社会功能,岂非善莫大焉?
  
  [清明节对联]
  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
  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
  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
  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
  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
  训言在耳犹记心
  
  杏酪榆羹当来次第
  石泉槐火梦到赏时
  
  烟景催槐叶
  风期数楝花
  
  山清水秀风光好
  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
  处处犹存长者风
  
  春风已解千层雪
  后辈难忘先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