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那条泥河

作者:吴 桐




  是否有一样东西不会像水一样流走,而会慢慢凝固,结成厚厚的冰?
  那条泥河
  雨水带着泥土往下流,于是泥土变成了泥河。那条泥河冲断了记忆的来路。被雨水冲淡的泥土如记忆般淡忘了,流走了……
  亲密接触·体验·感伤
  晚霞又一次降临了这里。傍晚的凉风轻轻地触摸着那片墨绿的稻穗,一片深邃的海洋。赤着脚,踩着松软的泥土在田埂边穿行,开始奔跑。天空像被泼了墨汁朝阳光消失的地方漫延。星星出来了。
  不知哪里冒出的一群头戴矿灯的人,他们在那座山面前指指画画。接着开来一些重型机械,随后,那些巨大的爪子狠狠地落在了地上,挖起了一大把蓬松的泥土。就这样一次次地挖着,好像要失去什么,心里总是空空的。只知道脚下的泥土十分软,或许比以往的还要软。我突然发现那些泥土的凹陷处多了许多积水,那是否是某人伤感的泪水。
  …………
  而现在,脚下的路竟如此坚硬,早已失去了过去松软的样子。只有冷冰冰、硬邦邦的水泥支撑着那一双双匆匆过往的脚。冰冷的水泥把寒冷从人们的脚底往上传递,直至人的全身,于是人也变得冷冰冰,硬邦邦的了。
  那些泥土正如记忆一般被深深地掩埋……
  周围也算不上没有泥土,除了污泥和烂泥在街上让人垂涎外,能常见的只有窗台那两盆兰花里面的泥土。那还是曾经被我认为是分文不值的泥土,是被妈妈威胁去几里外的山丘上挖的。
  在我闷闷不乐提着两口袋的泥土回去的时候竟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打湿了口袋,浸入了里面的泥土,口袋变得愈加沉重。我抱着那两袋泥土直直地往家的方向跑去,可就当快到家时,我手一滑,口袋里的泥土全部洒了出来。蓬松的泥土在那一瞬间变成了泥团,汇成了泥河。我赶紧蹲下去尽力用手捧起一部分未流走的泥土,直往口袋里面放。我第一次认识到泥土对我有那么重要。那条泥河,依然流着,不知流去了何处。
  变 迁
  仰望天空……
  如果没有云,天空会不会寂寞?
  如果没有天空,云到哪里漂泊?
  我们就像寓言《玫瑰与花盆》中的玫瑰一样,自认为自己无比美丽而觉得那肮脏的泥土和破烂的花盆配不上它,于是决定离开它们。事实证明它是在自取灭亡。骄傲的我们总是会背离那所谓的穷酸的土地朝纸碎金迷变迁。那些纯朴善良被敲成了碎片顺着那条泥河,一起流走了。
  那些记忆正如泥土一般被深深掩埋……
  如果没有土,人们会不会寂寞?
  如果没有人,土地该在哪个角落?
  绳 结
  绳结一个又一个地好好系起
  这样就可以
  ……
  反复触摸回溯
  那些对我曾经非常重要的线索
  ——席慕蓉
  我曾经把那些美好的记忆牢牢地绑住,系成了绳结,这样它就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不见,它就可以永远的留在我的心中。回溯,反复地触摸。
  我又一次走在了那柔软的土地上,好像儿时的家乡。我仿佛看到了那棵与我同岁的银杏,看到了那美丽的晚霞,和我在田埂里穿行的身影……一切都又回到了原点。
  “……”
  一串串听不懂的方言从不远处传来。我这才意识到这不是我的家乡。当我又用力回想时,我却什么也不记得了,那些曾经被我精心系成绳结的记忆在不经意间松开汇进那条泥河,一起流走了。我已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泥土早已被深深掩埋。而我也不想走在那冷冰冰、硬邦邦的水泥上,让水泥的冰冷浸透我的思念。
  原来,有些东西想让它走,它会凝固,结成厚厚的冰;让它留下,它却会像水一样流走。
  窗台上那两盆兰花里的那抔泥太少了,只能铺出一条极为狭窄的路,我要踮起脚尖才能走过去,走到那个没有泥土的地方张望,看有没有家的下落。
  那次,当我看见挖土机正挖着一抔又一抔的泥土时,那一个个大小不同的水潭竟是土地流下的眼泪,他的眼泪浸湿了自己,以至于那时的他是那么的柔软而脆弱。那是我跟土地最后一次亲密接触……
  
  评:细细品味
  由雨水而泥土而泥河而记忆的来路,引发回忆,引领下文。有诗的意境,有美的情韵。一句“被雨水冲淡的泥土如记忆般淡忘了,流走了……”更是撩人思绪,令人遐思。
  是傍晚乡野图,亦是夏暮水墨画。晚霞与墨绿相映,静态与动感相宜。主人公就在这迷人的风景中闪亮登场。
  联系前文,此句是旨在描摹挖土人的内心活动,有了“像要失去什么”,就没有必要再续上“心里总是空空的”这样的语句了,文章当虚则虚,总是太实在,反而没了味道。
  漂亮!这哪里只是“发现”,这简直就是创造,是心之感悟,是意之流淌,是神来之笔!
  既推移了时间,又省去了很多无关的叙述,妙!
  这是对蓬松的泥土路变成冷冰冰、硬邦邦的坚硬路面的一种“亲密接触”和独特“体验”与“感伤”。正是情由景生,感由心生啊!
  与上文中的“被雨水冲淡的泥土如记忆般淡忘了,流走了……”,紧密呼应。透露出几许遗憾,几许无奈,几许心酸。
  “泥团”能“汇成”“泥河”?
  也太“夸张”了吧?“两口袋泥土”究竟有多少?能“依然流着”,竟然“不知流去了何处”!根据语境,可改为“至今,那条泥河,似乎依然流着,不知流去了何处。”
  由云及天空,由天空及云,为下文蓄势,为下文起兴。
  画龙点睛,充满哲理,充满韵味。
  与上文形成间隔反复,情韵深长,耐人寻味。
  由土及人,由人及土地,与上文相呼应,使主题深化,使主旨彰显。
  文中引用别人诗句,不应这样构建文本,应改为:
  “席慕蓉说:……”同时,为了让上下文更好的衔接,“我曾经把那些美好的记忆牢牢地绑住”句前还应该补上“是的,”。
  诠释自然,比喻贴切。
  难怪有诗人说,难忘的是故乡,难忘的是记忆中的风景。
  “记忆在不经意间松开汇进那条泥河,一起流走了”,“泥土早已被深深掩埋”,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一唱三叹,作者对“那条泥河”可谓情深意笃啊!
  哲理的思考,诗意的表达。照应小序,强化主旨。
  病句,何谓“那抔”?改为“窗台上那两盆兰花里的泥土太少了”,既简洁又明白。
  令人费解,全文并没有半点让人“没有家的下落”的描述啊,可改为“只能铺出一条极为狭窄的路,我要踮起脚尖才能走过去。”这样,不但简洁含蓄,而且耐人回味。
  如果将此句改为“猛然想到,那一个个大小不同的水潭不就是土地流下的眼泪?”语意会更流畅,文意会更完美。
  
  整 体 评 析
  作者以“那条泥河”作意象,抒写了一首怀旧诗,唱响了一阙爱乡曲。那些关于家乡的记忆虽然“在不经意间汇进了那条泥河,一起流走了”,而且“那些记忆正如泥土一般被深深掩埋”,但是,她们却顽强地牵动了作者的情思,掀起了作者情感的波澜,温暖了作者内心深处最温柔可人的绿地,让作者不能不去反复触摸、回溯,乃至激情勃发,情满尺牍。是的,“原来,有些东西想让它走,它会凝固,结成厚厚的冰;让它留下,它却会像水一样流走。”
  文章诗意浓郁,哲理深邃,妙语连珠,含蓄蕴藉。特别是比喻、反复、引用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但有力地增强了文化底蕴,而且使文章情味盎然,韵味十足。
  (点评老师唐仕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