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人,为什么不换个活法

作者:李瀚博




  [小作家简介]
  李瀚博,男,出生于北国冰城哈尔滨。学习之余,注意发展自己写作方面的特长。2004年编辑出版李瀚博作文集《小荷》。作文《爸爸的手》获第二届“向阳杯”全国青少年作文大奖赛二等奖,《假如我会克隆》获“共享文明之光”全国中小学读书征文活动一等奖,《水手》获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文比赛二等奖。
  
  放学回家必经的百姓广场,没什么特别。每天晚上都有一些退休的老人在扭秧歌,天天如此,也就习以为常了。秧歌队还得到了一家企业的赞助,冠名“三精秧歌队”。那一天秧歌比赛,锣鼓喧天,人山人海,我也被浓重的气氛所吸引,夹杂在围观的人群中驻足观看。
  “音乐”开始了,乐队里有一面大鼓,一支喇叭和几支破锣。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音乐,他们面带微笑,舞动着花扇和手绢,认认真真地做着每一个动作,秧歌队宛如一条舞动的长龙,煞是好看。时而听得两声哨响,队伍分成四阵,为首的在中间领舞;时而四阵合一,步调一致;时而乐律动作加快,真是难得的和谐。尽管舞姿不很优美,但个个神采飞扬,笑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据了解,为首的中年妇女,是早市上出床子卖肉的。每天收了摊位,就披红戴绿“盛装”出场,在秧歌队里领舞,不论严寒酷暑,数年如一日,雷打不动。
  人,为什么不这样活着?不在物质生活如何,只要精神生活充实。至少这样活得不累,活得自我,活得洒脱。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不论怎样活都是屈指可数的几十年,又何必为了权势名利而庸俗无味地活着呢?秧歌队中有离退休的干部、工人,有下岗的,也有摆摊的。但是只要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充实,不论他是做什么的,或者喜欢什么,都能达到轻松、自在乃至超脱之境界。
  刘禹锡活得清高,《陋室铭》为千万后人诵读;陶渊明尽管箪瓢屡空,短褐穿结,却也不忘常常作文自娱以示己志,成为后世隐者的楷模;晋代的竹林七贤更是如此,隐居山林,忘怀得失,鄙弃世俗,不齿权贵;嵇康更是作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示自己不与黑暗的官僚同流合污的宽广胸怀和远大抱负,为后世传为美谈;诗仙诗圣李杜晚年生活也颇为不济,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但是他们活得超脱、非凡,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视权贵如粪土,誓死如归的豪迈诗篇……
  是啊,换一种活法,为了自己而活,同是一生,为何不活得轻松?换一种活法,同为一生,为何不活得潇洒?换一种活法,同为一生,为什么不活得超脱?鄙弃权势,让生活尽自己努力去创造,使生命得以延续。
  换一种活法吧,别为活着而活着,不论一贫如洗,还是腰缠万贯,不论是命运的宠儿还是弃儿,不论能得到还是失去什么。
  蒙田的一句话说得很好,发人深思,愿与你分享: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活了多少天,而是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