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古典诗词赏析技法举要

作者:刘 方




  初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赏析方法,在现阶段还处在泛读,背诵阶段。而如何深读,精读,大家可能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笔者就此作出一些探讨。
  
  一、调整语序法
  
  “诗词”是精炼的语言沉淀,是叙事,写景,抒情的高度浓缩,因此,古典诗词的字面形式往往是“跳跃式”的。同时,也因为古典诗词中押韵、平仄、对偶格律等的要求,所以,按字面语序理解,可能有难度。于是就应考虑是否调整一下语序,看看是否可行。现举例说明:
  例(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诗句按现代的语序习惯调整后应是“天上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因此,联系诗句可知诗意是:天空中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我”在前行的山路上,感受到了零星的小雨。这显然是一幅夜晚旅人图。
  例(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调整语序应是“日暮何处是乡关,江上烟波使人愁”。意思是“傍晚了,我的故乡在哪里?回头见江面烟霭弥漫,更使我愁绪涌上心头”。这里低沉的绵绵愁思跃然纸上,更增添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要调整语序,如果语言风格与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类似,就不需要作调整了。反之,尝试作一些局部调整,重新组合,其诗意就能更理想地彰显出来。
  
  二、活用词类法
  
  探讨活用词类法就是探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在古典诗词中的词性变化情况,以便能透彻地理解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新意。
  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句连用了6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铺叙了萧瑟的景物特征。如果不从词性变化的角度来认识,就不太容易解释。而活用这一系列名词或名词短语后,意思就鲜明了。在冷飕飕的西风的劲吹下(名词作状语),在古道上(名词作状语)我骑着一匹瘦马慢慢前行(名词作动词)。那窄小的木桥旁(名词作状语),溪水缓缓流动(名词转动词),旁边坐落着几间稀疏的房屋(名词转动词)。诗中用了一系列的特写镜头,写了人(一个天涯游子),事(行进在回乡路上),景(凄凉,冷落,萧瑟),使人产生了无尽的遐思……
  例(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句中“酣”是形容词,有“畅饮痛快”之意,在诗中活用作动词,是“痛快地饮酒”之意。这个“酣”字,精炼地刻画了“侠客”“诗仙”李白的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观其“饮”。
  由此可知,了解古典诗词中某些词的词性变化,能够整体感知诗词的意义,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既疏通了诗文意思,又了解了诗词中精炼的字词意义,更有助于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三、寻觅“诗眼”法
  
  “诗眼”是诗词中最能提携全篇,提升形象,提炼主题,表现诗人感情的“字眼”。实际上,寻找“诗眼”对初中生而言难度颇大,但如果在疏通了全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文的写作背景,体会出诗人的情感积蓄或爆发后,也许这个“诗眼”就会自然显现于读者面前。这个“字”或“词”就成为了领起诗作结构,表现感情线索的“诗眼”了。
  例(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其诗作背景:作者贬官,于谪居途中所作。因此心境压抑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作者既想忠君报国而义无反顾(欲为圣明初弊事,肯将……),也对前途渺茫叹感生死未卜,思想极为复杂(云横秦岭家何在……),所有的念头均因“贬”而发。因此诗中“贬”字很明显地作为“诗眼”来张目,起到引起全诗的作用。
  例(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
  疏通诗意后知道,作者描写了农家生活:有田园劳动情景,有农业收成的叙述,也有劳动强度的介绍。但这些情况,诗人都不感到可“惜”,只希望不违背自己辞官归隐的初衷,从另一方面说,诗人对此生活尤为珍“惜”,有觉得来之不易的意思。所以,这个“惜”理应是全篇的“诗眼”。
  当然,对古典诗词的赏析,不局限于上述三个方面。作者无意误导读者机械地仿效学习,只希望提供一些旨要,或许能给予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