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巧妙应答的技巧

作者:肖桂臣 田翠萍




  巧妙应答能直接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修养程度。头脑灵活、反应敏捷、答问机智、说话有分寸的人,往往能给人良好的印象,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处于主动。这是语言交际中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好的应答应做到:
  1.达到沟通的目的,尽可能让对方接受你。
  2.应答前要了解对方问话的真实意图及问题的症结。
  3.应答时努力从表情、语气、用语各方面营造一个“心理相容”的融洽气氛。
  4.应答中要根据对方的反应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20世纪50年代,有个西方记者问周恩来总理:“中国发行了多少人民币?”周总理诙谐地说:“中国发行的人民币是拾捌元捌角捌分。”又解释说,“就是一张拾元的,一张伍元的,一张贰元的,还有伍角的,贰角的,壹角的,伍分的,贰分的,壹分的,加在一起不就是拾捌元捌角捌分吗?”
  周总理对西方记者的问题采取避实就虚的方法作答。这种回答既没有泄密,又相当风趣,既不失礼,又能搪塞应付,表现了周总理十分高超的应答技巧。
  1979年1月,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美国。有人向他提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当美中实现关系正常化的时候,你在中国遇到政治上的反对吗?”邓小平敏捷地回答:“有呀!”他有意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在中国的一个省遇到了严重的反对,那就是台湾呀!”在这里,邓小平睿智地运用了“巧换概念”的方法。问话人说的“中国”,本指不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大陆,而邓小平的回答则巧妙的“一箭双雕”,既回避了问题,又表明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坚定立场,可以说是高屋建瓴,胜人一筹。
  著名导演谢晋访问美国的时候,有人请他谈谈什么样的影片最卖座及中美合作拍片的问题。如果泛泛而谈,将流于一般化,给人拘谨平庸的印象;若谈得过于具体,又牵涉到价值观念、文化政策等诸多因素。谢晋却游刃有余地回答说:“里根先生将来不当总统了,如果仍旧对表演感兴趣,那么,他来主演,我来导演,这部中美合作的影片我相信在全世界一定卖座。”谢晋这是巧妙地运用了“因地制宜”法。他借用当时的里根总统曾经当过电影演员这一事实,“就地取材”,幽默地回避了正面回答,显示出他在人际交往中的机智灵活。
  对于某些不好回答又不愿正面回答的问题,还可以“反问作答”。例如:1987年5月,中国足球赛与香港足球队大战前夕,香港记者想了解中国足球队的备战情况,就向当时国家队教练高丰文提问:“你将怎样对付香港队惯用的打法?”这是个极为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战略构思、战术指挥等“军事机密”,当然不能透露出去;但是用“无可奉告”这类外交辞令搪塞又未免落入俗套,于是高丰文反问道:“你说香港队惯用的打法是什么呢?”记者没有料到这一着,结果陷于被动的境地。高丰文精彩的回答,可以概括为“出其不意,反守为攻”八个字,既坚持了原则,又不失礼貌。
  《论语·微子篇》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孔子的学生子路跟老师一同赶路,落在了后面。他遇见一位老人,便问道:“您看见我的先生了吗?”老者说:“我已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我知道谁是先生呀?”其实老人明知子路问的是谁,并且还知道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正在周游列国,但是他认为孔子是在做无用功,因为各国诸侯一心想靠武力称霸天下,不会采用孔子的主张,于是便自称老糊涂了,分不清谁是老师了,以此来揶揄孔子。我们姑且不论孔子和老者谁的处世态度正确,但单就语言交际说,老者这是用“装傻充愣”法回答问题,以表达他的观点立场。与老者不同,庄子采用了另一种方法。一次,庄子和惠子一同到濠水桥上游玩。庄子看到鲦鱼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便说:“能在水里毫无拘束地游动,这是鱼的快乐呀。”惠子反驳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听他有意抬杠,便反问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借用惠子的推理方式回答问题,这可称之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或难以应对的场面,如果掌握了一些巧妙应答的方法,能作出一个恰当、巧妙的应答,就能化解尴尬,甚至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并能使自己在语言交际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