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中国民间美术的龙头

作者:张文美




  语文学科与各门类艺术息息相关,艺术鉴赏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已经陆续向同学们介绍了剪纸、雕塑、绘画、摄影、音乐等各门类艺术及鉴赏的相关知识技巧,2008年本栏目将继续从艺术的百花园中撷取朵朵小花奉献给大家。
  (红 枫)
  
  木版年画的起源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旧时候,每当春节来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既用以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茶、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就在门户上画神茶、郁垒的像用以防鬼。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据说唐代皇帝曾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并摹刻出来分赏给大臣贴挂以辟鬼。宋代出现雕版技术后,为木版年画提供了技术制作条件, 促使年画不断发展。
  随着年画的广泛流传,其内容和功能也不断丰富。到清代,年画发展到高峰。从最初被作为辟邪驱鬼的符录,渐渐地又增加了吉祥如意、多子多寿、娃娃仕女一类的题材,从而也具有了表达在新一年中美好意愿,以及美化环境的功能。同时,年画也出现了表达农民自己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 使年画具有了丰富文化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
  民间年画基本上属于农民自己的艺术。画中形象质朴、自然、简练单纯,比较直白地表达农民朴实的主观愿望。很多画面都有情节性、装饰性、趣味性,色彩鲜艳强烈。这样的表现方法既适合于广大农民、市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便于木板印刷制作。民间年画是先画出底稿,再复刻在木板上印刷而成,或印出轮廓线,再用笔填色。
  民间木版年画的体裁有很多,也很讲究。门神是贴在院门上的,根据门神的种类,又细分为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区别。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甚至贴在牛棚马圈上的车马神。“中堂”贴在客厅,“月光”贴于窗旁,“斗方”则贴在箱柜或升、斗上,真是各有规矩。总之,过年时,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得红红火火,花花绿绿,既用以表达了主人的心愿,又布置烘托了节日气氛。
  
  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
  木版年画艺术的乡土性,是它价值之所在。这种在田野中诞生、在乡土中成长起来的艺术,纯朴直率,乐观诙谐。艺人们在农忙时耕作,农闲时作画。他们身在天高地远的穷乡僻壤,与朝廷里的文字狱全然无关。整个中国木版年画史上,没有一幅年画由于抨击时弊而招来麻烦。它们是农民的自娱自乐,嬉笑怒骂,一任自由。于是画面上人情物态,都是充分的农民的性格形态。农民作画没有多少理性的技术,除去一代代口传心授而积累下来的程式化的经验,便是各自的天性与自生自灭的才华。虽然他们笔下的形象时而简率,时而稚拙;却有一种朴直的、天真的、极其生动和一任天然的乡土美感。
  另一个能够体现木版年画艺术非凡价值的,是它的地域性。木版年画几乎覆盖整个中国。除去青海、内蒙、宁夏、新疆和吉林之外,几乎全都有自己的木版年画产地。由于中国地域多元,民族多样,文化资质有别,风俗各具特异,木版年画的题材、体裁、风格、手法和制作方式又迥然不同,因而呈现出绚丽多姿之局面。
  北方年画如杨家埠与武强之粗犷豪放,南方年画如桃花坞与佛山之细腻柔媚,是一望而知的。然而,往细处瞧,单是北方各个产地的画风也相去甚远。比如山东杨家埠、高密和河北武强置身于林莽与乡野之间,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农民的气质最为醇厚;河南朱仙镇地处中原腹地,雕版历史可上溯两宋,至今带着中古时代的典雅与大气;天津杨柳青畿近京都,为了顺应都市大户人家的审美要求,崇尚精雅与华美。清代中晚期,一些都市的职业画家如钱慧安等介入其间,当地作坊又冒出高桐轩等一些丹青高手,木版年画出现一种主动靠近都市文人性质绘画的倾向,同时在构图和技法上又吸收外来的营养,故而手工彩绘日臻其妙,妆金饰银,华贵富丽,达到了另一种极致。这些北方木版年画产地虽然同属北方的乡间美术,彼此又都是独树一帜。
  再进一步看,皆以北方农民气质为其特色的杨家埠与武强年画,艺术个性上也存在很大差异。杨家埠的文化背景是齐鲁文化,雄强、阳刚、浑厚和乐观; 武强的文化背景是燕赵文化,带着苍劲和辛辣的味道,在清末时期它曾引入过都市流行的“讽画”,冒出过许多揶揄、讥讽甚至怪异的图画来。将这块燕赵大地人们的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杨家埠所没有的。
  各地年画由于自然和地理环境的差别太大,历史与民俗的传统各不相同,年画的题材与体裁都自持独有的特点。杨家埠冬天寒冷,墙体很厚,年画中便有 专门贴在窗口的“窗顶”与“窗旁”;杨柳青乡间多在屋内置一水缸,贮备饮用水,故有半印半绘的粗路货“缸鱼”一种,专门贴在水缸之上的墙壁上,每每打开缸盖,大红大绿的鱼影即入缸中晃晃荡荡,如游其中;河北一带农村喜好灯彩,故武强的“灯方”是年画中的主项;山西风沙大,故在橱柜与门首垂挂一种年画,叫“拂尘纸”,一为装饰,一为遮尘。
  中国木版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是在雕版方面。木版年画肇始于唐宋以来的雕版。但是,宋代的雕版作坊主要是刻印经卷与图书,大规模制作年画的产地的形成要到明代中期以后。刻印图书属于典籍文化,印刷年画属于民间文化。前者多在都市,后者皆在乡间。从大的方面比较,刻印图书受文人审美的影响,崇尚典雅精致、含蓄和诗意;印制年画受大众审美和年俗的要求,追求鲜明强烈,热情洋溢。于是,刻版的手法、技巧、审美,完全是两种语言。许多年画 产地的刻版刀法纯熟,刻技高超,称得上是木雕中的上品。但线条追求简练流畅,刀随情走,极其生动,富于张力;印出画来,版味十足。如果将明清时期徽派和金陵派经典的书版和皇家的殿版拿出来,与杨柳青、朱仙镇、武强、杨家埠的年画古版比较一下,一望而知全然是两个审美世界。木版年画为中国雕版印刷史的贡献是 “另一半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