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六祖坛经》选读
作者:格尔勒
(编 者)
经典简介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融合了释迦牟尼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成为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宗派之一;禅宗的思想,也为东西方文化所共同接受。近世以来,欧洲学者又称禅宗为达摩宗,是因为菩提达摩大师从印度来到中国,首传禅宗而得名。但很多学者都认为,禅宗最关键的人物并不是始祖达摩,而是六祖惠能(唐朝人,638~713)。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惠能禅法的确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使禅宗一脉别开生面。他不仅融会发展了涅槃佛性学说和般若空观理论,而且海纳百川,吸收融会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六祖坛经》是禅宗的必读经典,它为信仰者设计了一个平常的但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又极富魅力的,只能在心灵中由于自我调整而得到的轻松境界。它把日常生活当作宗教的终极境界,把人所具有的性情当作宗教追求的佛性,把平常的心情当作神圣的心境。于是,终于完成了从印度佛教到中国禅宗的转化,也使本来充满宗教性的佛教渐渐卸下了它作为精神生活的规训与督导的责任,变成了一种审美的生活情趣、智慧的语言和优雅的态度。它在很长时间里渐渐淡出了中国思想与信仰的世界,却深入了中国人的人生与艺术世界。
经典选读
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注释】
大师原籍是范阳(现在的河北省)。大师先人作官,被降职流放到岭南(五岭之南),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落籍为平民。大师童年遭遇非常不幸,父亲早亡,他与老母迁居到南海,家境非常贫寒,靠卖柴度日。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
【注释】
有一天,有一位顾客要买柴,要我(惠能,这是六祖叙说自己的经历,编者注)把柴送到客店。顾客将柴收下。我得了钱,退出门外时,见到一位客人在念经,听到经中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豁然开悟。于是就问客人诵念什么经?客人说:《金刚经》。我再问他:从哪里来,怎么得到这本经的?客人说:我从蕲州(湖北省)黄梅县东禅寺来。东禅寺又称莲花寺,位于黄梅县西南约一里的东山,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主持教化的道场,参学门人有一千多人。我就在那个寺院礼拜祖师,听受此经。五祖常劝出家、在家修行的大众们:“只要受持、念诵《金刚经》,就自然能见自本性,了悟成佛。”我听他说完之后,真是前世有缘,承蒙一位客人取十两银子给我,作为老母衣食之用,叫我到黄梅去礼拜五祖。
能安置母毕。即便辞亲。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注释】
大师开悟之后,接受诸客人的劝教,于是备足老母生活所需,一切都安置好后,辞别了母亲。还不到三十多天,就到达湖北黄梅县东禅寺,礼拜五祖。
问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
【注释】
五祖问:“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来想求些什么?”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的平民百姓,远道而来礼拜大师,唯求作佛,不求其他。”这是两位祖师初见面时第一番问对。只看他“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一句,惠能大师就活活泼泼地现在我们面前,是何等的气象!是何等的超脱、庄严、非凡!真是人中龙凤。这是教我们学佛求道要向最上乘着眼,而槽厂踏碓正是最下处着手,这是修无住心、修无住行的真实样子。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注释】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岭南是中国的边疆,文化落后。獦獠,是未开化的蛮夷少数民族,通称西南夷者。五祖此言看来平常,其实乃是对惠能大师的口试,也就是入学考试。而惠能大师的答案——佛性无分南北,佛性也不分文明人与野蛮人,成佛也是心之所为,正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六祖口试的答案得到满分。
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予曰。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注释】
当六祖听到五祖差遣他随众作务时,他又说:“启和尚。”和尚是印度话,意思是亲教师,是学生对老师的尊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就是福田。不知道和尚要我去做什么?”这几句话,正是考试满分之后,还格外要求加分,稀有!稀有!直叫五祖叫绝,欣然赞叹,也是印证,说道:“这獦獠根性太锐利了,你不必多言,到槽厂去吧!”
在此番对话里,已经显示六祖大师业已功圆果满。破柴踏碓,正是慈悲示现身教,为后学做榜样。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六祖这几句话。“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这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一境界中,皆现无量智慧、无量喜悦。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学行圆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必于法喜充满,始得见道;于一一法生无量喜悦,充满尽法界时,是为菩萨初入欢喜地的境界。
六祖说:“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这两句话更不容易体会。自心常生智慧,是慧圆满;无住生心,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是福圆满。慧圆满是理事无碍,福圆满是事事无碍,他已经具足菩萨学行。如是境界,我们在佛祖、孔子、颜回生活言行中,得到消息、得到证明;方东美先生说“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也正是佛陀教学的宗旨,真正的离苦得乐。现在的问题,要如何才能证得“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我们也借禅宗的一句话说:参!
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注释】
大师于是接受五祖的教诫,退到后院槽厂。有一位行者(在寺院带发修行叫做行者),分派一份破柴、踏碓舂米的工作,就这样工作了八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