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抓诗眼,析情感

作者:周志恩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眼也应该是透视诗人情感的窗户。扣住诗眼分析作者所表现的情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诗眼在诗题中,直接表露出作者的情感。《春夜喜雨》是唐朝诗圣杜甫的七律名作。欣赏此诗,扣住诗题中的“喜”字,便可把握诗人的情感。因为此“喜”是诗眼,是诗人喜爱、兴奋、愉悦之情的流露。首联议论,是诗人情不自禁的纵声喝彩,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激情表白,为全诗奠定了喜悦的感情基调。诗人以拟人与移情手法写春雨,说春雨通人性,妙解人意,应时而下。颔联从耳闻的角度写春雨。诗人眼中的春雨是那样的有情有义,她虽有“润物”之功,但并不邀功请赏,“夜”字写春雨生怕影响人们白天的耕作,而在夜阑人静之时悄然来到人间。“潜”字写出春雨不事张扬,无需捧场,无声洒落,甘作奉献。颈联从眼见的角度写春雨。尽管春雨乘夜而来,悄然而下,但还是被敏感的诗人感觉到了,诗人满心欢喜,兴冲冲推开窗户一看,发现外面浓云密布,漆黑一团,独有江船上的渔灯萤火一般熠熠闪光,被浓黑的夜幕衬托得异样明亮。尾联写想象之景,诗人由眼前浓黑的乌云想到明天会有一场透雨,诗人为此兴奋得驰神遐思,脑海里禁不住浮现一幅美丽的图景。“红湿”“重”写雨后花朵的视觉形象,宿雨未干,珠光闪烁。诗人此刻的喜悦之情,读者自可体会得到。扣住诗题中的“喜”,可以分析出诗人随春雨到来而产生的喜悦之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农民将有一个丰收年成而兴奋和陶醉的情感。
  二、诗眼在诗句中,以此统率全诗的写景叙事,将写景染上浓重的主观情感色彩,将叙事笼罩在浓烈的感情氛围中。《枫桥夜泊》是唐朝张继的著名七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第二句中的“愁”是诗眼,它统率着全诗的写景叙事。前两句写景。前句写所见所闻所感,“月落”是所见,“乌啼”是所闻,“霜满天”是所感。“霜”字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寒。后句写孤卧客船的所见,此时与诗人相伴的只有火红的枫树,明灭的渔火。“对”字隐约现出萦绕在诗人心头的缕缕轻愁。这两句写景被“愁”所统率,诗人的感觉世界已染上了浓重的主观情感。此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景浑然交融。后两句叙事,即卧闻山寺钟声。夜宿山寺闻钟声是以闹衬静,实写;月落之夜闻钟声而知有寺,虚写。虚实结合,将夜的深永和清寥、诗人的羁愁旅思表现得细致真切。这样,后两句的叙事笼罩在寂寥羁愁的浓烈情感氛围中。
  三、诗眼在诗句中,令整个画面洋溢着某种特定的情调,映现出主人公鲜活的心灵,更折射出诗人的特定心境。《清平乐·村居》是宋辛弃疾的一首小令:“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第三句中的“醉”是诗眼。这一对白发翁媪所“醉”的不仅是“茅檐”“溪上”“青草”所勾勒的山青水秀、明丽幽雅的江南乡村环境,还有他们闲适、安详、愉快的晚年生活,更有儿子们的勤劳懂事与活泼可爱。一个“醉”令全篇的写景与叙事洋溢着和谐的情调,映现出江南农村的淳朴宁静,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表露出白发翁媪对和平温馨的村居生活的热爱与陶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折射出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