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我独特 我精彩

作者:肖 义




  综观近几年的不少中考优秀作文,它们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夺取高分,是与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分不开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文“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里对作文的个性作出了具体要求。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做到“独特”呢?
  
  一、要学会寻找独特的思路
  “文章最忌随人后”,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文章会显得平庸。要想“独特”,就必须在写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要敢于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可尝试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审视,或推陈出新,或反弹琵琶,凸现个性,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所言之”。
  以中考话题作文“告别”为例,大多数同学都是选取了告别童年、告别朋友、告别亲人、告别心爱的事物等角度,题材频繁“撞车”,分数自然也就很难上去。我们如运用发散思维,另辟蹊径,可寻找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角度,如:告别狭隘,用宽容之心去包容一切;告别悲观,学会笑对人生;告别内心的愁思,用豁达乐观去面对生活;告别脆弱,学会坚强……也可运用逆向思维,提起“告别”,人们往往流露的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伤,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惆怅……但如果我们作“反其道而行之”的思考,也会开拓出新的意境,告别也意味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新生,意味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更替,意味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一学生大胆以《告别=新的开始》为题,强调要以乐观的情怀、豁达的胸襟、理智的心态看待告别,应把告别看作是创业开始、事业发展、境界升华的标志,并佐以一个个名人、伟人的典型实例,展开了有力的论证,文章因具有独特的视角而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要学会运用独特的素材
  所谓“独特”的素材,也就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那么,“独特”的写作素材从何而来呢?
  首先,从“自我生活经历”中来。只要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来自生活的体验、思考,就是“独特”的写作素材。如2007年南通市中考佳作《偶然中,我嗅到了“芬芳”》,在进考场之前我在餐馆内吃早饭,一位充满汗臭的农民工叔叔对面而坐,唠叨着自己也有一个女儿今天参加中考,虽然他看出了我的不满,但还是善意地提醒我抓紧时间,并追上我送上我遗留的书包,让我嗅到了人生中那充满温情关爱的“芬芳”。作者取材于生活,因能以小见大、注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显“独特”。
  其次,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来。长期坚持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能使自己拥有丰富的积累、浑厚的底蕴、深刻的认知、开阔的视野、独特的见解,写出的文章也会因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而“独特”。如2007年常州市中考佳作《你还会进贾府吗》,作者简笔回顾了黛玉在贾府的生活历程,生活的环境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苦苦追求的爱情最终也成了一场悲剧,文末发出“来生,你还会进贾府吗”的反问。作者还巧妙地穿插了“黛玉葬花”等经典情节和来自于原著的诗词佳句,作品因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显“独特”。
  再者,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描写时代的生活,展示时代的风采;要学会关注社会焦点,提取生活周围的热点,这样的文章也会因“与时俱进”而“独特”。如2007年金华市中考佳作《归来吧,岛》,作者紧扣“希望”话题,站在“大中华”的高度,以拟人化的手法,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宝岛回归的殷切希望。作品因能取材于“和平统一”这一社会政治“热点问题”而显“独特”。
  
  三、要学会使用独特的文体
  俗话说“文贵创新”,这儿的“新”也包括文体的创新。话题作文“文体不限”的要求,应该说给广大考生提供了“纵横驰骋”“各显身手”的舞台。它允许、鼓励考生以自己擅长的体裁和样式,写出构思新巧的作文精品。当前,比较活跃的有日记书信体、童话寓言体、故事新编体、演讲辩论体等,但如何选择,必须本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否则,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如2007年江苏常州市中考佳作《你还会这样选择吗》,作者大胆使用了“博客论坛”式构思。先发出一讨论帖“时间倒流是否会改变选择”,然后取材于古今中外,模拟屈原、荆轲、居里夫人、袁隆平等名人的口吻,让他们分别谈出自己的看法。角度也不尽相同:有不愿苟且偷生的誓言、有拯救苍生的坚定、有献身科学的执著、有为国效劳的忠心。最后作者借“版主”的口吻,统一思想认识:时间是不可倒转的,我们必须选择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
  层次分明,内容紧凑,不蔓不枝。文章因新颖的构思而显“独特”。
  四、要学会运用独特的语言
  不少学生作文只追求文从字顺,词汇的选用和组织都是“公众性”的、模式化的,语言平淡而显中性,无情绪彰显而少个性。语言是文章的“外衣”,个性化的语言就好比个性化的服装,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许多文学大师的成功之作,都具有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或浪漫飘逸,或朴实凝重,或诙谐幽默,或清新自然……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多加摘录、多加品味、多加揣摩、多加模仿,只有这样,你的语言才能展示出别具特色的个性魅力。
  如2007年嘉兴市中考佳作《我因爸爸而自豪》,考生是这样刻画在气象站工作的爸爸的:他天生缺乏笑细胞,脸上长期“阴天”,即使偶尔出现几片“蓝蓝白云”,也会使人觉得“寒气逼人”,丝毫感觉不到“晴天”的温暖。只要和他在一起,我总要小心翼翼地收看他的“天气预报”,生怕一不小心又惹来一阵“暴风骤雨”。作者紧扣人物职业特点,运用一些气象术语,语言因风趣逗人而显“独特”。
  
  五、要学会抒发独特的感悟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有时哪怕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也会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就需要我们能对表面的景、人或事,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在发掘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鲜明个性的同时,融入自己对人生独特的感悟。
  如中考佳作《其实很简单》,小作者落笔写要在满眼萧条的秋日里寻觅“春天的踪迹”的疑惑,接着写观察和感受到的三个片断:“山亭里一群孩子欢快地跳着牛皮筋,洋溢着生机”“山路上,几位老人稳健地行走着,焕发着活力”“在山顶,妈妈把我冰凉的手放进她的口袋,充满着温暖”,文末,作者由事及理:“生机、活力、温暖,这些都是春天的代名词。啊,我终于找到了这秋日里的春天了,我终于明白,春天不曾离我们远去,只是我们有时太大意,忽视了它的存在。想要找到春天其实很简单,只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春天将永远不会从我们眼中消失。”作品因感悟具有丰富的哲理蕴含而显“独特”。
  
  【佳作展示】
  在旅行中寻找
  厦门考生
  背着行囊我在旅途中寻找,来到岳飞庙再也没有人用鄙夷的目光怒视秦桧;游历“九·一八”纪念馆,许多人却嬉笑着面对日军留下的种种罪行。在旅行中我迷惘,却想要寻找到那属于中华民族的民族雄魂。
  寻找,是因为我们害怕失去;寻找,是因为我们迫切需要。
  深冬,我站在了北京的圆明园前,这座凝聚了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万园之园,却在用凄怆的残垣断壁向来访者诉说屈辱的昨天,辛酸的历史。
  皑皑的白雪唱着无言的挽歌,谱写着那民族的血泪过去,如何地吟唱,怎样地飘落,都盖不住那段苍凉。朔风中,雪地上,几棵枯草,几根石柱,好似我们历经忧患的民族之魂。
  寒风中我不禁打了个踉跄,没有民族之魂的人儿啊,又如何使整个民族站稳脚跟,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抚摸着残损的汉白玉石柱,似是触及了1860年的战火,炽热、撕心裂肺的疼痛!英法列强们入侵了我们的祖国,烧毁了华美的宫殿,劫走了无数民族瑰宝,更在我们的民族之魂上肆意蹂躏、践踏。
  没有民族之魂的人岂不是行尸走肉,任人宰割?
  或许,它曾淹没于哀叹里,隐匿于自卑中,衰弱于列强的铁蹄下,但它永远不会消亡!我们的民族将在烈火中炼就铁血丹心,如同一只普通的鸟经受了烈焰的涅槃将会变作一只火凤凰腾空出世!
  我的心中有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继续行走,青岛五四青年的“还我青岛”的口号;岷山雪岭红军斗志昂扬的脚印;看林则徐广东虎门销烟的烈火;听欧盟反倾销裁判席上的声声雄辩,这不正是民族之魂的写照吗?
  在旅行中我终于找到了。是啊,为什么再也没有列强侵犯我们的国土?为什么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什么这儿即将举办举世瞩目的奥运盛会?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它有着自信、自强的民族之魂!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在苦难中我们造就了伟大,我们创造了辉煌!
  我在旅行中寻找,在缄默了的遗迹前,我寻找到了民族之魂,它永远是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继续旅行,寻找那遗失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