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穿透“留白”领略诗情

作者:祝怀东




  我们欣赏诗歌不仅要注意诗歌写出来的东西,而且要特别注意那些没有写出来而又实际存在的东西。譬如读李白的《蜀道难》,那蜀地高峻险仄的山道、旅人羁旅行役之悲苦历历如在眼前;请看白居易的《长恨歌》那“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尤物,呼之欲出。这些状物叙事就是“诗歌写出来的东西”。但是,自然也好,人事也好,总有一些是无法用耳目直接感知的东西,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就常常会出现一个短暂的空白,这就是所谓的“那些没有写出来而又实际存在的东西”。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留白艺术”。
  留白,本是一种绘画技法。它指的是画家在画中留下空白,欣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画家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有所谓的“计白当黑”,西方艺术心理学则有所谓的“完形心理”,都涉及到巧用留白艺术来增强表现力的问题。古代诗歌中的“空白”艺术也是这个道理,它一般是作者欲言而又未言之处,是作者“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间隙地带,能调动读者情绪,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诗歌平添无穷的神韵和魅力,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写出来的是一“松”一“山”一“云”之“景”,一“童”一“师”一“问”之“人”和一“寻”一“问”一“言”之“事”,但给读者留下的却是一幅山林葱郁、幽静深远、云雾缭绕、烟霭杳渺的水墨图,再加上“云深不知处”的回答,更将人推入那深邃莫测的云山雾海之中。在这里作者给大家留下了大片“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显示了诗人寻隐者不遇的怅惘之情,耐人寻味,蕴藉丰富。
  崔颢《长干曲》之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歌描写的仅仅是一位水乡姑娘向过往行人问话的细节,但却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君家何处住”,是姑娘问行人,按理后面应该写行人的答话,但作者没有这样写,而是让读者去想象补充:也许行人回答了,也许姑娘未等对方回答就自报家门“妾住在横塘”。这样,一方面写出了水乡姑娘的纯真无邪,另一方面也似乎在暗示姑娘迫不及待自我介绍的某种心情。姑娘既有问,小伙子当然有答,可能答时还会以攻为守,你问这些干什么?这样自然引出后面两句姑娘的解释。也可能是另外一种情形,姑娘在大胆询问和主动介绍之后,觉得自己太过唐突,怕引起误会,马上加以补充解释,说自己只不过是随便问问,打听一下对方是不是同乡而已,别无深意。而这样的解释恰又把她起初恐怕并没有意识到的内心的那点秘密给说破了。请看,这样一首小诗,没有写出来的不是还有许多许多东西吗?空白被称为“画面上的休止符”,但在阅读者的脑海中却形成了无限的审美追求,折射出了不尽的诗意的光彩。
  留白,是一种技巧,一种神韵,需要我们多加揣摩,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