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语言不等式

作者:刘红霞




  汉语和英语,作为两种语言,从工具性上来说,它们应该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
  但近几年来,在说汉语的泱泱大国——中国,这两种语言,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却是不平等的。
  单从中学的课程设置来看,早读英语四节,语文两节;英语,上午一二节(黄金时段)上的课有四天,而语文仅有两天。尽管这并非所有中学的行为,但在课程设置上,英语已有压倒语文之势在若干中学已是不争的事实。
  再从职称评定上来看,从2004年开始,不管是否需要,各级各类职称评定施行外语水平“一票否决制”,则更使英语在语言的殿堂上名正言顺地做了“正房”,而对于非文科类的职业,汉语连“偏房”也不是。
  再看看社会上寒暑假各类辅导班,人员爆满的还是英语,而语文从未跻身于辅导班之列。是汉语学生都学好了,还是英语都没学好?我看问题并非这么简单,大概是人的心态出问题了。
  “世纪中国网”上曾有这样一则消息:一次某专家下乡,和乡干部交换名片,乡干部则因自己名片上没有英语而颇为自卑。
  “对于被‘落后就要挨打’吓坏了的中国人来说,融入全球化的焦虑,首先就表现为急于英语化的迫切心情,一口流利的洋文,成为贵族阶级的家族徽章。”
  读着许纪霖先生的这一席话,我明白了一切怪现象的根由:以洋为荣,同时又自惭形秽。
  由此我不由想起身边学生的某些行为。某生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学生们便仰慕至极;而谁如果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却无人赏识。当学生在英语对话中吞吞吐吐时,尴尬与自卑便淹没了他所有的自信;而当用方言土语在公共场合侃侃而谈时,却没有人脸红。每看到这种现象,我便想提醒一句:普通话才是我们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汉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标志之一!每当这时,我便会想到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17年对美国公民的号召:“我们必须拥有国旗,但只拥有一面国旗。我们必须拥有语言,但只拥有一种语言,那必须是《独立宣言》的语言(英语)!”
  朋友们,只要有民族,有国家,语言就不会是平等的。本国公民首先应该热爱推广和使用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那么,在我国,就应该首先重视汉语的学习和运用。这样说汉语的人才会充满自信,汉语的研究和发展才会更快,整个中华民族才会有傲然于世的气质。为了改革开放和国际交流,当然也应该学英语。但应该像高震东先生倡导的那样——背负着耻辱去学,“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且在学习时间分配上要适度(除英语专业人才外)。而对于汉语的学习,对于普通话的推广,则应加大力度,严格要求,积极鼓励,甚至拿出“一票否决制”。让每一位炎黄子孙带着民族复兴的责任去学,带着光荣与自豪去学,学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学出炎黄子孙的自信与尊严,学出龙的传人的儒雅气质。这样的语言教育才是健康的语言教育,这样的中国人才是真正的龙的传人,这样的民族才洋溢着奔腾向上的龙的精神,这样的国家才昂扬向上永远雄立于地球之上!
  朋友们,中华民族应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不等式!
  
  【细细品味】
  在娓娓的叙述中,道出了语言工具性的特点。
  一个“但”字点出了在我们中国出现的“语言不等式”的怪现象。
  从课程设置上已略见一斑。母语的承载如此丰厚,母语的传承却又如此不受重视,这怎么不让有着深深中华民族情结的人感慨、遗憾。
  “一票否决”、由“偏房”名正言顺地做了“正房”,这实在是中国人的耻辱和悲哀!这“正房”一词的运用,妙不可言!
  作者一针见血,点出了问题的实质,是“人的心态”使然。
  借用许纪霖先生的这一席话,进一步揭示了一切怪现象的根由:以洋为荣,同时又自惭形秽。
  三个“才会”道出了应重视汉语言——母语的深远意义。
  “师夷长技以制夷”,请记住前人的教诲吧,这是教训,这是原则,这也可为国策。
  三个“学出”,四个“这样”的两组排比句犹如一束束集束炸弹,投向国民,相信会被隆隆的响声惊醒的。
  结尾一句,言简意赅,旗帜鲜明。
  
  整体评析
  本文亮点有三:
  一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语言不等式”的解读,揭示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应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不等式!
  二是善用排比,强化气势。本文是运用排比辞格的典范,从文章后半部分看,可以说是用几组排比段来结构成文,所有这些使文章气势恢弘、磅礴,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三是画龙点睛的议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召力。特别是文末几个段落中的议论,体现了作者对“语言不等式”的极大愤慨和那份热爱祖国语言的拳拳情感,以及弘扬母语的决心和责任感。
  (点评老师 李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