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王 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缕淡淡的黄辉在灯里闪烁,一根灯芯被炽热的火焰烧得通红,低低地弯着腰,没有丝毫抱怨。一个竹篮子,里面装着线头、布料,装满母亲针线一样密匝的爱。一张古老得发黑的小桌,上面的裂痕记录了这个家平淡而朴素的岁月,记录了时间流淌的痕迹。篮子在桌子的一角,与老妈妈凝眼相望。
  她,一位年迈的母亲,坐在桌旁,紧挨油灯。那枚小小的绣花针,正紧锣密鼓地穿、挑、挽,神情焦虑凝重——儿子明天就要远行。妈妈神情专注地盯着那枚针,让它在自己的手心中穿梭。光线昏暗,每一针还是那样紧凑,严密。慢了,明天会赶不及;缝松了,冷风会从缝隙里钻进来;歪了,皱巴巴地不好看,穿出去会让人笑话。唉!可怜天下父母心!
  深秋的夜冷清凄凉,一阵阵凉风甩窗而入,撩动母亲那缕缕白发。天越来越凉,夜深了,她还在那里忙碌。昏黄的灯光照着她蜡黄而又满是皱纹的脸,照着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此刻一切都显异样的静谧与温馨。衣服缝好了,小心翼翼将它叠起,整整齐齐放在包袱中,看着这鼓鼓的包袱,妈妈呆了好久,晶莹的泪水在她布满皱纹的眼角一滴一滴……一阵刺骨的寒风扫来,刺痛了她模糊的双眼,这时她才转移视线……
  第二天一大早,娘儿俩早早地吃过饭。儿子该启程了,母亲缓慢地走进房间,好久才将那包衣服拿出来,抱在怀中,眼睛红肿……就这样,她将儿子送了好远好远。时间过得似乎特别快,她俩已到了那个离别的路口。母亲将那包衣服递给儿子,一面整了整儿子的衣领一面对他说:“儿啊!出门在外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天冷了,多穿点衣服。”儿子紧握母亲的手泪流满面地说:“我知道。您老人家也要保重身体啊!”话语虽简单,可字字都是情啊!说完儿子三步一回头,登上了那条远去的小船。母亲举起那双长满老茧的手,艰难地挥动着,蠕了蠕嘴唇,却始终没说出口。
  寒风呼呼地刮着,母亲那缕缕白发正迎风飞舞。
  (指导老师 张家芳)
  
  【细细品味】
  这样一个温馨的画面是对这首诗歌最好的诠释。
  “篮子”也能与“老妈妈”相望,画面立马活了起来。
  三个短句,错落有致,铺排而下,昭示了普天下母亲那颗拳拳爱子之心。
  “甩”和“撩动”两个词语用的非常传神。
  “蠕了蠕嘴唇”,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多少叮咛,多少嘱咐尽在这一神态中。
  特写结尾,画面感很强,但是用“飞舞”来形容母亲的白发显然过于夸张。
  
  整体评析
  要翻新《游子吟》这样歌颂母爱的经典诗篇,最难的是往往会落入“把玩文字”的“病穴”,文字与情感剥离,所以即要把握原诗的精髓,又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没有足够的生活体验和语言功底,是难以胜任的。作者凭借出色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很好地重新演绎了这个经典诗篇。看得出来,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回到那个茅屋里,已经到了那盏昏暗的油灯前,把自己和母亲完全幻化成诗中的那对母子了,所以写得格外真切,很感染人,母爱就是缝在这一针一线中。
  (点评老师 吴卫新)